「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公元754年左右,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期间。彼时,他虽身处朝廷,却向往自由,常借游历山水排解内心的苦闷。本诗描写了诗人月夜造访终南山隐士斛斯氏的经历,展现了寄情山水、畅饮高歌的欢乐场景,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及对世俗功名的淡然态度。
第一联:“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傍晚从青翠的山中走下,明月相随,与我同行。
诗人描绘了夜幕降临时行走山林的情景,赋予明月拟人化的特性,仿佛它是诗人的伴侣,突出了月夜行旅的静谧美感。
第二联:“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回头望望走过的山间小路,苍茫暮色笼罩着青翠的山峦。
诗人回望山间小径,远处的群山已笼罩在苍茫的暮色之中,展现出幽远朦胧的意境,也隐含着对隐逸生活的眷恋。
第三联:“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携手同行来到农家,稚童笑迎,轻轻推开柴门。
诗人来到农舍,村童热情迎接,温馨的画面洋溢着田园生活的恬静和淳朴,令人倍感亲切。
第四联:“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翠竹掩映幽静小径,青萝轻拂过我的衣襟。
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幽深的山间景色,展现了一种清新脱俗的田园意境,使人仿佛步入世外桃源。
第五联:“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欢声笑语中身心得到放松,举杯共饮,尽情畅谈。
诗人与隐士推杯换盏,言谈甚欢,内心得到慰藉,展现了一种洒脱超然的精神境界。
第六联:“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放声高歌,吟诵松林间的风声,歌罢曲终,夜空星辰渐稀。
诗人沉醉于歌声与夜色之中,尽情享受这份远离尘世的自由,与大自然合而为一,流露出超然物外的情怀。
第七联:“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我醉得朦胧,你也开怀畅笑,大家尽情欢乐,忘却世俗的机巧权谋。
诗人以“忘机”点明主旨,表达了与知己共度美好时光、摒弃世俗功利之心的洒脱情怀。
整体赏析:
这首诗以诗人的行踪为线索,描绘了夜游山林、造访隐士、田家饮酒、畅怀高歌的全过程。诗人用清新自然的笔触勾勒出碧山、明月、田舍、竹径等景象,营造出远离尘世的隐逸氛围。同时,诗中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山水田园的热爱,也流露出对知己相聚的珍惜之情。诗人放歌痛饮,最终归于“忘机”之境,表现了他对世俗功名的淡然态度和对自由的向往。
写作特点:
- 情景交融,意境悠远:诗人将景物描写与个人情感相结合,使全诗既有画面感,又充满感染力,展现了李白洒脱自然的风格。
- 语言清新流畅,富有音乐美:诗句富有节奏感,如“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不仅写出了优美景色,也增添了诗歌的韵律美。
- 隐逸情怀与纵情放歌相结合:诗人通过田园生活寄托人生理想,将隐逸的恬淡与豪饮的纵情结合,体现了李白特有的豪放不羁之风。
启示:
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由的追求。诗人不仅沉醉于山林之美,更在与友人共度的美好时光中找到了心灵的慰藉。这种超脱尘世、追求本真的人生观,给予我们启示:在忙碌的生活中,适时放下名利得失,与知己共饮、寄情自然,也是一种人生智慧。
关于诗人:
李白(701 - 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诗堪称中国文学史上最璀璨的星座之一,而其中最耀眼的明星当属李白。李白将中国的古典诗歌,尤其是浪漫主义诗歌推向了顶峰,并以卓越的成就影响了古今中外一代代优秀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