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弹琴」
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 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 今人多不弹。
赏析:
这首诗当作于唐代,是诗人刘长卿抒发个人孤高情怀的一首短章。诗人以描写古琴之音引出内心感慨,寄托了自己不合时宜、知音难寻的寂寞情绪。唐代中期以来,雅乐渐衰,燕乐流行,古琴等传统乐器日益被冷落,古调更少有人演奏。刘长卿清才傲骨,却屡遭贬谪,怀才不遇之感常萦于怀。此诗借“古调”之寂冷,写己志不为世人所识,感情内敛而深沉,是一首典型的托物寓怀之作。
第一联:“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清澈的七弦琴声在空中流淌,静静倾听,仿佛听见寒风吹动松林之音。
这两句描绘琴声清远、空灵,令人神往。“泠泠”写声音清脆悦耳,而“松风寒”则以松林中风声比拟琴音之凄冷幽寂。诗人通过“静听”,营造出沉浸其中的意境,表现出古琴之声的高雅、清远,也反衬出听者心境的孤寂与清冷。
第二联:“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这古老的曲调我虽然深爱,但如今已经很少有人愿意再弹奏了。
这一联由写景转入抒情,诗人表达了对古调的珍爱,同时也流露出对现实风尚的无奈。以“今人多不弹”叹古风已远、知音难觅。此中“虽”“多”二字,一转一反,更显诗人孤高不合时宜、遗世独立的情怀。
整体赏析:
这首诗表面写琴音,实则借古调寄托诗人怀才不遇、落落寡合的情感。琴声如松风之寒,清幽寂寞,恰似诗人自喻。诗前二句造境入神,将读者带入幽静高远之境;后两句情绪一转,叹时风日下、雅乐被弃,抒写孤独的心绪。诗人虽自爱古调,却不得不面对“今人多不弹”的现实,这种文化上的孤寂与精神上的超然交织,构成全诗冷峻而悠远的审美格调。
写作特点:
此诗语言洗练、含蓄深沉,四句之中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泠泠”“静听”“松风寒”几字营造出一种空灵清远的艺术氛围。“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语意平淡却意味无穷,以少胜多,寓意深远。全诗以琴喻志,托物寓情,不仅富有音律之美,更具思想深度,展现出刘长卿诗风中的清逸与峻冷。
启示:
这首诗启示我们,在时代洪流中,坚守内心所爱固然孤独,却也是一种高贵。古调虽不为时人所弹,但自有其不朽的价值。在人心浮躁、风尚变易的现实中,能够如诗人般保持风骨、不趋时俗,不随波逐流,是一种可贵的精神姿态。真正的高雅,不需要众人追随,只需自身坚持。
关于诗人:
刘长卿(?-约786),字文房,河间(今河北献县)人。少时读书嵩山中,后移家鄱阳(今江西),开元二十一年(公元七三三年)进士及第。他的诗也属于王、孟一派,五言诗最著名,也最为自负,曾自以为“五言长城”,即是无人能超越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