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曲」
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向沙场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赏析:
这首诗作于盛唐时期,是王昌龄少见的直抒“非战”之情的边塞诗。诗人虽以七绝著称,边塞诗尤为人称道,但在这首乐府旧题下,他摒弃了传统的“建功立业”或“沙场豪情”,反而以冷峻的笔触描写边地肃杀之景和征人暮年的悲凉,劝诫世人不要轻言从戎,不要炫耀武力。全诗苍凉沉郁,含蓄深刻,显露出诗人强烈的反战意识与人文关怀。
第一联:“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秋蝉在空寂的桑林中悲鸣,八月的萧关之道一片冷清。
诗歌以苍凉的秋声开篇,用“蝉鸣”“空桑林”描绘出凄清孤寂的氛围,接着以“八月”点出边地秋深,“萧关道”更显冷寂荒凉。短短十字,铺陈出秋日边塞的肃杀之景,情绪低沉,为全诗反战基调奠定了深沉背景。
第二联:“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
出关入塞来来回回,眼前尽是凋零的黄芦草。
这一联写戍边将士反复行军、奔波无定的困顿生活。“处处黄芦草”象征边塞荒芜、生命枯败,既写实地描绘出环境之恶劣,也象征战争所带来的无尽消耗。读来更添苍凉,令人怆然。
第三联:“从来幽并客,皆向沙场老。”
自古幽州并州的男子,多在沙场上日渐衰老。
诗人以历史的广度总结经验,指出那些意气风发、梦想立功的年轻人,最终都困于战地、耗尽青春。这与王翰“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悲语遥相呼应,字里行间充满对戍卒命运的深切悲悯。
第四联:“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切莫学那些游侠少年,只知炫耀胯下良马的英姿。
结尾警世而讽刺,以“游侠儿”象征那些贪图虚名、好勇斗狠之辈。他们虽自恃武力,夸耀坐骑,实则浮夸轻佻,不识战争之苦。这一句不仅针砭市井浮风,也警示世人切莫轻信“沙场封侯”的幻梦。
整体赏析:
这首诗用极为凝练的语言,展现出边塞诗中少见的清醒和反思。在古代诗歌中,边塞常被歌咏为建功之地、男儿归宿,但王昌龄却以沉郁笔调直面战争带来的苦难和征人的孤老,呈现出一种深刻的人文情怀。诗人既有对“幽并客”暮年归骨沙场的深深惋惜,也有对“游侠儿”浮夸不实的冷峻讽刺。情感沉着,意蕴深远,在边塞诗中独树一帜。
写作特点:
- 以景衬情,秋意映悲:开头两联通过秋蝉、萧关、黄芦草的意象营造出边地的荒凉之景,直接引发读者对战争环境的共鸣。
- 从宏观到个体,层层深入:既有对“幽并客”整体命运的悲叹,也有对“游侠儿”个体心理的讽刺,层层推进,深入骨髓。
- 讽刺与劝诫结合:末联不直接咒骂战争,却通过劝诫与冷讽使人警醒,文字朴实却有千钧之力。
- 语言古朴苍凉,风格沉郁悲壮:诗中继承了汉乐府的民间直抒和建安风骨的悲慨遗韵,情感克制而震撼。
启示: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个人命运的无常,也告诫人们切莫被虚妄的荣耀所诱惑。在今日快节奏、功利化的社会中,仍有许多人追逐所谓“成功”的幻象,却忽略了其中可能的代价。这首诗以千年前的边塞为喻,对当代人亦是一种深刻的警醒:理想虽美,追逐前应当三思,切勿因浮华而误一生。
关于诗人:
王昌龄(约690-约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王昌龄诗以边塞、闺情宫怨和送别为多,生前就负盛名。他的七绝与李白并称,被誉为“七绝圣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