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 · 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

ru meng ling · zuo ye yu shu feng zhou

「如梦令 · 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

赏析:

这首词作于北宋时期,作者李清照以其婉约细腻的风格,在这首词中抒发了自己惜春伤花的情怀。暮春时节,风雨骤至,诗人酒醉未消,醒来后对海棠花的状况生出忧虑。她以日常生活的细节入手,通过与侍女的对话,含蓄地表达了对春天逝去的伤感,同时也流露出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昨夜风急雨疏,酣然入睡,醒来仍觉微醺。
这两句从环境与氛围入手,交代了时间背景。“雨疏风骤”描绘了一场突然而至的夜雨,风劲雨稀,预示着春天的尾声,也暗示了花朵的脆弱。诗人昨夜饮酒以消愁绪,但晨起仍觉余醉未消,暗示其内心惆怅难解。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试着询问卷帘的侍女,谁知她却说海棠依然如故。
诗人因担忧风雨摧残花朵,不敢亲见庭中景象,于是试探性地向侍女询问。然而侍女的回答“海棠依旧”却让她始料未及,一个“却”字,展现了诗人与侍女间不同的心理落差:诗人深知春花不堪风雨,而侍女却无心体察,甚至不曾注意花事的变化。这一细节反映了诗人情感的敏感与细腻,同时也透出一种微妙的孤独感。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你可知道?你可知道?此时应是绿叶繁茂,而红花稀少了。
此句既像是对侍女的反问,又像是诗人的自言自语,感叹着春天已然流逝。春雨滋润了枝叶,使之繁茂丰盈,而花朵却经不住风雨的洗礼,逐渐凋零。短短七字,却精准勾勒出暮春景象,既富有画面感,又蕴含深厚的情感。

整体赏析

这首小令通过词人对花事的关切,巧妙地融情入景,表达了惜春伤春的感慨。全词以对话展开,借助环境描写与心理描绘,生动展现了词人复杂的情绪变化。诗人并未直接描写落花,而是通过推测与对比,将春天的消逝隐约透露出来,含蓄深远。“绿肥红瘦”四字高度概括了暮春之景,同时也象征着人生的无常与美好事物的易逝,令人回味无穷。

写作特点:

  1. 构思巧妙,以对话推进情节
    词人未直接描写风雨摧花的景象,而是通过“试问卷帘人”的方式,让景物变化隐含在对话之中。这种构思不仅增加了词意的层次感,也使情感表达更为自然生动。
  2. 语言清丽,含蓄蕴藉
    词中“雨疏风骤”“海棠依旧”“绿肥红瘦”等词句,既形象生动,又极富诗意。尤其是“绿肥红瘦”四字,将风雨后的花叶对比描绘得极为传神,成为千古名句。
  3.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词人借海棠花的命运象征春天的消逝,同时也映射自身的感怀。景物虽无声,却深深渗透着词人的情感,使读者在品味词意时,也能感受到那份淡淡的惆怅。

启示:

这首词不仅是一首描写暮春景象的佳作,更透露出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人生如春花,短暂而易逝,风雨无情,令人不禁心生怅惘。但从中也能感受到词人对美的敏感与珍惜之情。面对不可挽留的流年,我们或许无法阻止春去花谢,但可以以一颗柔软的心去感受、珍惜身边的美好。正如诗人用细腻的笔触留住了暮春的余韵,我们也应学会在生活中捕捉美的瞬间,以此安慰心灵。

关于诗人:

Li Qing-zhao

李清照(1084 - 1156)​,自号易安居士,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齐州章丘(今山东济南)人。 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她的诗词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为纪念这位杰出的女作家,水星上其中一座环形山以她的名字命名。

Total
0
Shares
Prev
「渔家傲 · 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
yu jia ao · tian jie yun tao lian xiao wu

「渔家傲 · 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

「渔家傲 ·

Next
「凤凰台上忆吹箫 · 香冷金猊」李清照
feng huang tai shang yi chui xiao · xiang leng jin ni

「凤凰台上忆吹箫 · 香冷金猊」李清照

「凤凰台上忆吹箫 ·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