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诗」苏轼

qin shi

「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千君指上听?

苏轼

赏析:

这首诗并无明确年代记载,传为苏轼所作,实则体现了宋代文人对“禅”与“道”的哲理探讨。苏轼身处宋代士大夫文化与佛禅思想交融的时代,深受佛、道二家影响,其诗文常借物喻理、寓理于象,展现出超越现实而又契入生活的哲思。本诗通过“琴声”的来源这一看似浅显的命题,追问“有”与“无”的关系,引发对存在与本体的深层次思考。

第一句:“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如果说琴本身就有声音,那为何把它放进匣子里却一点也听不见?
诗人开篇设问,表面是常识性的推理,实则揭示出一个重要哲理:物本身并不主动显现其功用,只有在特定条件下,其潜能才会被唤醒。琴虽为乐器,但离开人的拨动,它就只是沉寂的器物。

第二句:“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千君指上听?”
如果说声音在手指上,那为什么别人的手指也不能凭空奏出琴声?
这一句进一步反问,反驳了“主观能动性”可以独立生成艺术的看法。单有手指,不足以成乐,艺术之美需手与琴的协同,人的心意、手法与器物本身共同构成了音乐这一审美现象。

整体赏析:

全诗仅两句四行,看似俳谐浅白,实则暗藏深意。诗人以诘问的方式,绕过对“声音起源”的直接定义,而引导人思考“存在”与“作用”的关系。声音既不只来自琴,也不只来自指,只有二者结合,琴身与手指、静物与动态的互动,才使音乐得以诞生。

这正是对“有”与“无”的辩证阐释:琴存在(有),但若无手指拨动(无),便无声;手存在(有),但若无琴体作为载体(无),亦无音。正是在这“有”与“无”的对立统一中,才生出真正的音乐美。苏轼借琴声来比喻人生、艺术、禅理,语言简约却意境深远,含有极高的哲学意味。

写作特点:

本诗运用设问反问的修辞方式,引导读者主动思考,既不直接给出答案,又以“言外之意”带出对生命、存在的理解。语言简洁明了,但逻辑严密、思想深邃,体现了宋代文人的思辨性与内省精神。同时,诗中蕴含典型的禅宗思想:一切现象皆由因缘和合而成,非孤立之存在。这种“合而生物”的哲理与佛家“缘起性空”的观念暗自契合。

启示:

这首诗以“琴声”为喻,展现了事物之间的互依共生之理。它告诉我们:任何成就和美好,并非由某一方单独产生,而需彼此配合、互为条件,才能生发价值与意义。这种哲思不仅适用于艺术创作,也广泛映照人生、社会及万物运行之道。尤其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更应理解“合作”与“依存”的深意,明白个体虽重要,但离不开整体之支持与配合。同时,从佛理看,诗中所表达的“无中生有”“有无相生”的理念,也启示我们以虚静之心观照万象,于无声处听禅音,于有限中见无限。

关于诗人:

Su Shi

苏轼(1036 - 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是北宋才华横溢的文学大家。他于诗、文、词、赋都有极高的造诣,而在词史上的独特作用与地位,尤为引人瞩目。在北宋中期的词坛上,无论在当时的社会影响,还是词题革新的贡献,苏轼都称得上是首屈一指。

Total
0
Shares
Prev
「纵笔三首 · 其一」苏轼
zong bi san shou i

「纵笔三首 · 其一」苏轼

「纵笔三首 · 其一」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哪知是酒红 苏轼 赏析:

Next
「定风波 · 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
ding feng bo · mo ting chuan lin da ye sheng

「定风波 · 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

「定风波 ·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