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蕃故人」
张籍
前年戍月支,城下没全师。
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
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
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代边疆用兵频繁的年代。唐军在西北与吐蕃长期交战,战事频繁、伤亡惨重,许多将士远征后音信全无,生死未卜。张籍写此诗悼念一位可能阵亡的亲密战友,表现了深挚的哀痛和对战争残酷的控诉。
第一联:“前年戍月支,城下没全师。”
前年出征西域月支,在城下全军覆没。
简洁有力地交代了战争的惨败背景,引出对故人的哀思。一个“没”字,沉痛压抑,震撼人心。
第二联:“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
自此汉蕃断绝音讯,我与你生死永隔。
“死生长别”点出悲剧的核心,既无消息,又难证生死,深切表达出诗人的不安与思念。
第三联:“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
无人收拾战场上废弃的帐篷,逃回的战马仍认得残破的军旗。
场面惨烈、触目惊心,战马归来,人却皆亡。马识旧旗,更显忠义哀恸。
第四联:“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
想为你祭奠却又怀疑你还活着,只能朝着天涯痛哭流涕。
终结一层是情感高潮:面对不明的生死,诗人陷入矛盾而沉痛的情绪,只能遥对战场方向悲泣哀悼。
整体赏析:
此诗以哀悼故人为线索,紧扣“战亡未明”的主题,从战争背景到情感冲突逐步推进,展现了战争给人带来的深重苦痛与失落。尤其结尾“欲祭疑君在”,将那种既想接受死亡现实又难以断情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全诗情感克制而强烈,语言凝炼,画面凄绝,是唐代边塞诗中的哀思佳作。
写作特点:
全诗六句,结构紧凑、层层递进,每两句构成一个情感阶段,从战败写到消息隔绝,再至战场残迹与心理冲突,最后以“哭此时”作结,情感逐层加深。诗中如“废帐”“残旗”“归马”等意象具体而富有象征性,不仅重现了战后凄凉场景,也映射出诗人对战争沉痛的反思,尤其“归马识残旗”以有情之马映无归之人,哀婉深刻。诗人通过写景叙事含蓄表达情感,以“欲祭疑君在”最具代表性,表现出在理智接受战亡现实与内心不愿放弃希望之间的心理拉锯。这种节制中见真情、理智下藏哀痛的表达,使整首诗充满心理张力,也更显沉痛深挚。
启示:
《没蕃故人》不仅是对一位亡友的深情哀悼,也是一首深刻反映战争代价的诗篇。它让我们看到,战争所带来的不仅是刀剑血火的直接摧毁,更是亲人音信断绝、生死难明的长久痛苦。在这首诗中,张籍以一个普通士人的身份,寄托了对战争残酷的深刻反思和对人性温情的呼唤。
这首诗启示我们在身处和平年代时,更应珍惜来之不易的安定生活,理解战争背后无数家庭的破碎与牺牲。同时,面对生死未卜的亲友,情感的坚持与放手之间的挣扎,也是人性中最复杂、最真实的一部分。人世无常,情义可贵,而对故人的缅怀,也正是对记忆、忠义和人道精神的尊重与延续。
关于诗人:
张籍(约768 - 约830),字文昌,原籍吴郡(今江苏苏州),移居和州(今安徽和县)。贞元十四年(798)进士。历官太常寺太祝,水部郎中,终国子司业,世称张水部或张司业。他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积极支持者和推动者。他创作的乐府比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对人民的同情。在艺术上,他的诗歌的最大特点是语言凝练而又平易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