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农 · 其二」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赏析:
《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的作品,是他关心农民生计、同情他们困境的诗歌之一。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动的敬意,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对农民的压迫与忽视,揭示了劳动者背后不为人知的艰辛与困苦。
上联:“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落到禾苗生长的土地上。)
这两句通过对农民在酷暑中劳作的描写,生动地呈现了农民的艰辛劳动。诗人通过“日当午”和“汗滴”描绘出炙热的天气和农民的辛劳,突显农民在困苦环境中的坚韧与奉献。
下联:“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谁能知道盘中每一粒米饭背后的辛勤劳动呢?)
这两句通过设问表达了诗人对农民劳动成果的深刻敬意与同情。反问的形式不仅让人思考每一粒米饭背后的艰辛,也让人对农民的辛劳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强调了劳动的价值和重要性。
写作特点:
李绅用简练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展示了农民劳动的艰辛与不易。全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反问,使人感受到农民日常生活中的辛苦与不公。通过对烈日酷暑与滴汗土地的描绘,诗人巧妙地引出了对食物来源的深刻反思,并通过反问形式加强了这一思考的力度。语言质朴而有力,情感真挚而深沉。
整体赏析:
《悯农二首》通过描绘农民在烈日下辛勤劳作的场景,以及他们为生活所付出的艰辛,传达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与敬意。诗中用“汗滴禾下土”的细节让人感同身受,而“粒粒皆辛苦”的反问更是让人反思食物的来之不易,诗人通过这种对比,强调了劳动的价值,批判了对劳动成果的不珍惜,进而发出对农民困境的深刻关注。
启示:
这首诗启示我们应当珍惜食物,尊重每一份劳动成果,意识到每一粒粮食背后都有劳动者的辛苦和汗水。同时,也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仍需关注劳动者的权益,尤其是农民群体,努力改善他们的生存条件,确保他们的辛勤劳动得到应有的回报。
关于诗人:
李绅(772 - 846),字公垂,亳州谯(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人,生于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市),中书令李敬玄曾孙。青年时曾在润州无锡(今属江苏)惠山寺读书。唐代宰相、诗人。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