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二首 · 其一」
罗隐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依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赏析:
这首诗题虽为咏柳,实则借柳寓人,尤以柳絮与垂丝为意象,映射妓女在送别场景中的复杂心理。诗人罗隐擅长以咏物之名抒人间世态,将女子的飘零命运、情感无托的哀愁与春景相融,构建出“送别”与“妓女”意象合一的独特诗境。诗作语意层层推进,融情入景,喻人于物,具有深厚的人文关怀与讽喻意味。
第一联:“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依不胜春。”
灞水岸边春日晴好,送别之事一再上演;依依不舍的人影相偎相依,连春意也仿佛承受不住这样的柔情缠绵。
此联描写送别场景。灞岸作为古人送别之地,自带哀愁意蕴,而“送别频”点出情事之多。诗人用“相偎相依”双关写人亦写柳,既是恋人临别缱绻的情态,也恰似柳条柔软垂缀、姿态缠绵,情景交融,笔致温婉而略带哀愁。
第二联:“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自身都如飞絮般飘忽无定,又怎会有意以垂丝缠绊行人呢?
此联由情转入议论,借柳絮之飘忽引出对人之命运的思索。柳絮无根,随风飘扬,正是妓女生活的象征:无所依归、漂泊无主。“争解”一句则设问发人深省:这缠绵之丝,是主动勾引,还是被动迎合?是风流轻浮,抑或身世可怜?诗人没有明言答案,却留出丰富的想象空间,引人深思。
整体赏析:
这首诗以写柳为名,实则寄托对风尘女子命运的同情与批判。诗中灞岸、春光、垂丝、飞絮,皆为咏物诗中的传统意象,但罗隐巧妙运用双关和象征手法,将“柳”的自然属性与“人”的心理状态合而为一。前半写情景相依,情意绵绵;后半转为设问,语气顿挫,蕴含多层情绪。无论是伤春送别的感伤,还是女子身不由己的无奈,皆化入柳絮轻飏的形象中。全诗柔中带刺,感伤中带有深刻的社会反思,体现了诗人对底层人物命运的关怀与洞察。
写作特点:
本诗最大特色是人柳相映、意象交融。柳条之柔媚、柳絮之漂泊,被赋予拟人特性,用以隐喻妓女的情感状态与生活处境。诗人不直写人物,而以物拟人,虚实结合。设问句“争解垂丝绊路人”则使情感深化,不露声色却极具力量。同时,诗中隐含对社会“频频送别”风气的讽刺,以及对女子命运的怜悯,使本诗虽短而意蕴深远,含蓄委婉而张力十足。
启示:
此诗引人思考的,不仅是春景之美或离别之情,更是对人性、命运和社会地位的深层探问。它让我们看到,即使是表面轻盈、妩媚的存在,如柳如絮,也可能承载沉重的生命重量。诗人没有简单地同情或谴责,而是通过象征手法展示出一种复杂的理解与哀伤。这提醒我们,在观照美与情的同时,也应看到背后隐藏的漂泊与无奈,对弱者命运保持理解与关怀。
关于作者:
罗隐(833-909),本名横,字昭谏,自号江东生,唐代诗人,杭州市人。他的诗有正视现实、直面人生的入世精神,勇敢地以诗笔抗争社会的黑暗,抨击社会的弊政,反映社会的民生疾苦,抒写个人的坎坷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