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 · 夜归临皋」苏轼

lin jiang xian · ye gui lin gao

「临江仙 · 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苏轼

赏析:

这首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描写了他在东坡雪堂夜饮归途中所见所思的情景。词人通过深夜醉归、小舟遐想的过程,抒发了他对仕途的厌倦与超然的人生理想,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寄情山水的旷达情怀。

第一段:“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夜晚在东坡畅饮,醉了又醒,醒了又醉,回到住处时大约已是三更时分。家童早已沉沉入睡,鼾声如雷。我多次敲门却无人回应,只好倚杖而立,静听江水的声响。

“醒复醉”、“仿佛”点出醉态朦胧,流露出放达豪兴。家童鼾声、敲门不应,再到静听江声,这一组描写,以“动”衬“静”、以“声”衬“寂”,展现出夜色沉沉、心绪孤寂的氛围,也将词人“幽人”般遗世独立的形象生动勾勒出来。

第二段:“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总是遗憾这身体不属于自己,何时才能忘却世间功名利禄的纷扰?此刻夜已深沉,风也平息,江水像绸缎般泛起微波。我要乘一叶轻舟,任其远去,将此生托付于江海之间。

这段转入内心的哲思与人生感悟,“此身非我有”寄托对仕途身不由己的痛感;“江海寄余生”则表露出彻底出世、归隐自然的决绝之志。景语中融入哲理,使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愈加动人心魄。

整体赏析:

全词以“夜饮”引入,层层递进,从醉态描写到夜归所见,继而转入人生沉思与理想寄托。动静结合,虚实相间,构筑出一幅从喧闹到幽寂、从世俗到超脱的精神图景。词人从世事纷扰中跳脱,遁入江海之思,展现出苏轼式的旷达胸怀与哲思之深邃。

写作特点:

本词融合了叙事、写景、抒情与哲理于一体,语言朴素自然,不事雕琢,却余韵悠长。写景中含哲思,哲思中见真情,尤以“夜阑风静縠纹平”一语,静中寓动,心景交融,凸显苏词深远的意境营造力。

启示:

此词以江声作伴、小舟寄生,体现了苏轼在沉浮宦海之后,对自由人生的深切向往。它启示我们:在人生受挫、理想受限之时,若能保有一份旷达豁达之心,回归自然、守住本心,或许才是内心真正的自由与安宁所在。

关于诗人:

Su Shi

苏轼(1036 - 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是北宋才华横溢的文学大家。他于诗、文、词、赋都有极高的造诣,而在词史上的独特作用与地位,尤为引人瞩目。在北宋中期的词坛上,无论在当时的社会影响,还是词题革新的贡献,苏轼都称得上是首屈一指。

Total
0
Shares
Prev
「水调歌头 · 明月几时有」苏轼
shui diao ge tou · ming yue ji shi you

「水调歌头 · 明月几时有」苏轼

「水调歌头 ·

Next
「纵笔三首 · 其一」苏轼
zong bi san shou i

「纵笔三首 · 其一」苏轼

「纵笔三首 · 其一」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哪知是酒红 苏轼 赏析: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