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 · 往事只堪哀」
李煜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薛侵阶。
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
金锁已沉埋,壮气嵩莱。晚凉天净月华开。
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赏析:
这首词作于李煜降宋后的囚居生活中。当南唐灭亡后,李煜被俘至汴京,失去了昔日的帝王尊严,从九五之尊沦为阶下囚。他虽身处宋廷,却始终无法忘怀故国的繁华旧梦,终日沉浸在哀愁与悔恨之中。他在这首词里回忆昔日宫廷的富贵荣华,叹息如今的落魄境遇,词中既有对昔日盛景的追忆,也有对现实孤寂的哀叹,更透出一丝对命运无可奈何的悲凉情绪。李煜的词作,在宋代以降被称为“亡国之音”,但正是这种沉痛的情感,使他的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成为千古传诵的佳作。
上半段:“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藓侵阶。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
往事只令人徒增哀叹,无论面对怎样的景色,也无法排遣心中的愁苦。秋风萧瑟,冷落的庭院台阶上已长满苔藓,珠帘终日低垂,无人来访。
词人一开篇便点明主旨,往事沉痛,眼前美景更衬心中凄凉。“秋风庭院”描绘了萧条冷落的环境,而“珠帘闲不卷”则寓意着作者对外界的隔绝,进一步表现了深深的寂寞感。
下半段:“金锁已沉埋,壮气蒿莱。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横江铁锁早已沉埋江底,昔日的豪情也被荒草掩盖。傍晚清凉,秋月明净,想象着曾经辉煌的宫殿,如今空余倒影映在秦淮河上。
词人由现实的孤寂转入对故国的沉思,宫殿虽仍矗立,但辉煌已逝,词人的人生也如同那倒映在水中的楼影,空虚而破碎。“空照秦淮”更显其亡国之痛,令人倍感唏嘘。
整体赏析:
整首词情感深沉,凄婉动人。上半段通过眼前景象表现词人的孤寂与无奈,而下半段则通过对昔日辉煌的追忆,映衬出现实的悲凉,最终以“空照秦淮”点明词人的亡国之痛。这首词不仅展现了李煜敏锐的情感表达能力,也反映了他难以排遣的国破家亡之悲。
写作特点:
- 对比映衬:词人用过去与现在的巨大反差,如“往事”与“对景”、“金锁”与“沉埋”,展现亡国之痛。
- 环境烘托:庭院荒芜、秋风萧瑟、珠帘不卷,层层渲染出孤寂与哀愁。
- 虚实结合:现实中的寂寞与回忆中的繁华交错,使得情感更加深沉。
启示:
李煜的一生,从帝王到囚徒,从荣华到衰败,尽显世事无常、人情冷暖。他的词作充满亡国之痛和人生无常的悲叹,提醒世人珍惜眼前的一切。正如“金锁已沉埋”所寓意的,昔日的辉煌终究会成为历史,而再深的悔恨也无法改变现实。人生充满变数,唯有珍惜当下,方能不留遗憾。同时,这首词也展现了李煜卓越的艺术才华,他以深刻的情感和精妙的词藻,将个人的悲剧升华为千古共鸣的伤感,使后人深思荣辱浮沉的无常。
关于诗人:
李煜(937 - 978),南唐皇帝,号钟隐,又号钟峰白莲居士。李煜多才多艺,工书善画,能诗擅词,又精通音乐。李煜的词特别是后期的词作,主要是表现自我独特的人生感受,表现出了亡国的愁恨,生命不能自我主宰的悲哀,命运的虚无幻灭和人生的悲哀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