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李商隐 · 其二」
崔珏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鸟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枯凤不来。
良马足因无主踠,旧交心为绝弦哀。
九泉莫叹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台。
赏析:
这首诗作于李商隐去世之后,为其挚友崔珏悼念亡友之作。《哭李商隐》共两首,此为第二首。崔珏与李商隐交情深厚,李商隐在仕途受挫、情感困顿之时,崔珏一直是其坚定的支持者。这首悼诗不仅饱含深情,更寄托了对时代的不满与对英才的叹惋,情辞并茂,哀而不伤。
第一联:“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空自拥有凌云万丈的才华,一生胸怀抱负却从未得以施展。
开篇高度概括李商隐怀才不遇、郁郁终生的命运,叹惋之情如潮水般涌出,蕴含深沉的悲愤与不平。
第二联:“鸟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枯凤不来。”
鸟儿哀啼、花朵飘零,此人已归何处?竹已枯死、桐已干裂,凤凰不再飞来。
此联以景衬情,用哀伤的春景虚写诗人辞世之痛,后句“凤不来”寓有怀才不遇之意,深含悼念与愤懑。
第三联:“良马足因无主踠,旧交心为绝弦哀。”
良马因无人识而足蹄弯曲,故交之心如断弦一般悲哀。
从喻体写实,良马喻贤才,断弦暗指失去知音,点明李商隐之才未遇明主,抒发作者痛失挚友的悲切。
第四联:“九泉莫叹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台。”
地下不必哀叹日月星三光相隔,此次又有一颗文星陨落夜台。
结尾独具匠心,以安慰之辞更显悲情,借“文星”喻李商隐之文才盖世,虽死犹光芒四射,悲中蕴誉,哀中含愤。
整体赏析:
此诗以悼亡为表,以慨世为里,将“誉才”“惜才”“哭才”三者巧妙融合。由才华横溢写起,逐层递进,从无施其才的怅惘,到旧友情深的哀恸,再至文星陨落的抒怀。全诗情绪一波三折,情感愈深愈沉,既抒胸中块垒,又寄愤于哀音之中,感人至深。尤其是中间两联,句句皆典,情景交融,构建出李商隐生前寂寞与死后无闻的悲剧氛围。
写作特点:
这首诗以五言律诗的形式,结构严谨、语意沉挚。用典自然而恰当,如“桐枯凤不来”“绝弦哀”等,皆以古人典故借喻今人之情。语言质朴无华,却能击人心弦,达到“哀而不伤、痛而不裂”的境界。诗中多处虚实结合,寓意深远,善于以景写情,以典传情,增强了艺术表现力和思想厚度。
启示:
崔珏此诗不仅是对亡友的深切哀悼,更是对英才无用、知音难遇之痛的深沉控诉。它提醒后人,真正的才华若不能被时代接纳,不仅是个人的不幸,更是社会的缺失。在今天读来,仍有现实意义——我们应更珍惜才华,更宽容异见,勿让“文星”在沉默中凋谢。
关于诗人:
崔珏,字梦之,唐朝诗人。尝寄家荆州,登大中进士第,由幕府拜秘书郎,为淇县令,有惠政,官至侍御。其诗语言如鸾羽凤尾,华美异常;笔意酣畅,仿佛行云流水,无丝毫牵强佶屈之弊;修辞手法丰富,以比喻为最多,用得似初写黄庭、恰到好处。诗作构思奇巧,想象丰富,文采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