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郭主簿二首 · 其一」
陶渊明
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
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
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
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
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
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
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
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
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公元408年,陶渊明归隐田园已两年,时年44岁。脱离官场之后,他回归乡野生活,自耕自足,精神获得极大的释放和满足。这首诗正是他在盛夏时节写下的一篇田园生活写照,表达了他安贫乐道、乐天知命的处世态度,以及在自然与亲情中获得的深沉喜悦。
第一联:“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
堂前林木郁郁葱葱,仲夏时节枝繁叶茂,满是浓阴清凉。
诗人以浓荫清凉起笔,画面静谧自然,写出了夏日田园的舒适与宁静。
第二联:“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
南风应时吹来,和风拂面,衣襟随之轻扬。
“凯风”象征温和宜人,风起衣动,写出环境之适与身心之舒,点出生活之乐。
第三联:“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
断绝俗世交游,放下一切事务,闲时读书弹琴,自由自在。
写诗人远离世俗纷扰,悠然自适,沉浸于精神生活,展现了脱俗高洁的志趣。
第四联:“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
园中蔬菜味美丰足,家中尚有往年贮藏的旧谷。
强调物质上的简单满足,表达“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
第五联:“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
谋求生活应当有度,超过所需并不值得羡慕。
反映出诗人节制自守、不慕浮华的生活理念。
第六联:“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
舂碎糯黍酿美酒,酒熟之后亲自斟饮。
生活虽简,却不乏雅趣,这种“自酿自饮”的情致,蕴含着自给自足的乐趣。
第七联:“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
年幼的孩子在身边玩耍,咿呀学语尚未成声。
描绘天伦之乐,孩子的稚语与欢笑增添了生活的温馨。
第八联:“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
这等闲适之乐,足以让我忘却仕途荣华。
“华簪”代指仕途高位,诗人以“忘”字点明不愿再入仕的决然之情。
第九联:“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
望向远方白云悠悠,不禁思接古人,感慨万千。
收束全诗,境界顿然开阔。望云怀古,不仅抒发感慨,也寄托对逝水流年、先贤高风的追思。
整体赏析:
整首诗层层铺展,由外在自然景物入手,到精神生活与物质满足,再转向天伦之乐与人生哲思,构成一个完整、立体、温柔且深沉的田园图卷。诗中没有激烈的情感波澜,却处处洋溢着宁静深厚的满足感。诗人将自己从政场抽身后的田园生活娓娓道来,从中可见其内心的解脱、愉悦与不愿回头。最终一句“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将个人生命体验放入历史与宇宙的大背景中,增加了哲理意味。
写作特点:
本诗语言质朴自然,平易近人,却意蕴深长。陶渊明善于以白描的方式呈现生活场景,不雕不饰却情味盎然。全诗采用组诗体构架,句式整齐,节奏舒缓。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诗人淡雅温润的笔调,将“安贫乐道”的理想人格表现得极为饱满。他没有大话“隐逸”,却用细节如“斟酒”“戏子”“望云”等点滴处,营造出一种不事雕琢的生活美学。
启示:
这首诗启示我们真正的快乐往往来自内心的从容和满足,而非外在的功名富贵。面对诱惑与浮躁,若能如陶渊明那般知止知足,回归自然,追求心灵的宁静与纯粹,就能在平凡生活中体会到真正的幸福。它不仅是一首乡居生活诗,更是一种人生哲学的低语,教人淡泊名利,专注当下,以简驭繁。
关于诗人:
陶渊明(公元365年 - 427年),字元亮,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出生于江西九江附近的柴桑。他不仅在文学上开创了以田园为主题的新体裁,用平淡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而且他的诗文风格更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一种恒久的审美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