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

feng xue su fu rong shan zhu ren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刘长卿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公元773年至777年间,时值刘长卿因遭诬陷被贬为睦州司马,心境低落,流徙羁旅,这首诗描写的正是他贬谪途中,在风雪之夜暂宿芙蓉山一位村民家中的情景。寒夜、茅舍、犬吠、人归,在这简约的意象中蕴含着诗人对命运的感慨与对清苦百姓生活的深切同情。

第一联:“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傍晚时分,远山苍茫遥不可及,寒风凛冽中,村中的茅屋更加显得贫寒。
首句“日暮苍山远”描写旅途中所见,暮色降临,群山青苍而遥远,既是视觉景象,也是诗人心境的投射,暗示旅途的艰辛与寂寥。次句“天寒白屋贫”,则落笔于投宿地点,一间简陋的白茅屋映衬寒天,更显清冷。寒意与贫困交织,渲染出一种孤苦无助却不失人间温情的氛围。

第二联:“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忽然传来柴门外犬吠声声,原来是有一位人披着风雪回到家中。
这两句从“耳闻”的角度描写细节场景。诗人入宿茅屋后,夜静风紧,忽闻门外犬吠,猜想是主人冒雪归来。“风雪夜归人”五字,不仅点明了天气和时间,也刻画出一个辛勤劳作、晚归山民的身影,令人肃然起敬,也唤起诗人对劳动者生活的真切关注。

整体赏析:

这首诗用笔极为凝炼,构图如画。开篇即设色“日暮”“苍山”“天寒”“白屋”,为读者展现出一个寒冷孤寂的背景。接着以听觉入笔,“犬吠”与“人归”构成情节上的转折与温度的提升。整首诗没有华丽辞藻,却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尤其是最后一句“风雪夜归人”,成为千古传颂的诗眼,含蓄而深情,写尽旅人与主人之间虽未谋面却心心相通的温暖。

写作特点:

  1. 结构分明,层层推进:诗歌按时间与空间的顺序铺展,从远景到近景,从视觉到听觉,递进自然。
  2. 语言凝炼,情景融合:四句诗中既有景色描写,也有情感流露,情景相生、动静结合。
  3. 写人不见人,留白有致:诗中虽未直接描写主人形象,却通过“夜归”一笔,让读者感知其勤劳、朴实。
  4. 寒中见暖,意境悠远:在风雪交加、寒夜人归的场景中,隐含着对百姓生活的体察与人间温情的抒发。

启示:

这首诗以极简之笔勾勒出一幅朴素而感人的寒夜归人图,启示我们即使身处艰难、流离的境地,也应关注他人的生活与命运。刘长卿借旅途中的偶然投宿,表达对清贫百姓的深切理解与同情,也流露出自己遭贬后的孤寂情怀。这种在困顿中依然保持敏感、温情的态度,是一种诗人的仁心,也是一种人生境界。诗意,不在辞藻繁丽,而在于真情自然流露与人性深处的温柔回响。

关于诗人:

liu zhang qing

刘长卿(?-约786),字文房,河间(今河北献县)人。少时读书嵩山中,后移家鄱阳(今江西),开元二十一年(公元七三三年)进士及第。他的诗也属于王、孟一派,五言诗最著名,也最为自负,曾自以为“五言长城”,即是无人能超越的意思。

Total
0
Shares
Prev
「军行」李白  
jun xing li bai

「军行」李白  

「军行」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李白 赏析:

Next
「戏赠杜甫」李白  
xi zeng du fu

「戏赠杜甫」李白  

「戏赠杜甫」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李白 赏析: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