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乾。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赏析:
公元749年(天宝八年),岑参第一次踏上西域之途,前往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任职。此诗正是他在赴西域途中所作。当时的岑参带着满腔抱负,奔赴边塞,期望在西域建功立业。然而,越是接近边关,远离故乡,内心对长安亲友的思念便愈加浓烈。就在这样的心境中,他在途中与即将返回长安的入京使者偶然相遇,匆匆相逢之间,诗人将自己的思念与牵挂融入了这首小诗之中。
上联: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乾。”
向东望去,通往故园的路漫长无尽,双袖被泪水浸湿,怎么也擦不干。
这两句写思乡之情。诗人一路向西,离长安越来越远,思念家乡与亲友的愁绪日益浓重。面对归途漫漫,回家的希望渺茫,悲从中来,不禁泪湿双袖。“东望”点出诗人一路回首,眷恋难舍,“龙钟”形象地表现出泪水纵横的情态,极富感染力。思乡之情浓烈真挚,溢于言表。
下联: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在马上匆匆相逢,却无纸笔可以写信,只能拜托你带个口信,向家人报一声平安。
这两句写旅途偶遇。身在马背,遇上归京使者,心中激动不已,恨不得立即写信带回家中。然而,行旅匆忙,无纸无笔,只能托故人捎口信。“凭君传语”一句平实自然,却蕴含无尽深情。这种“马上相逢”的瞬间,将诗人远行思乡的复杂心绪凝聚在短短一句话里,质朴真挚,余味悠长。
全诗以偶然邂逅的场景为切入点,以“东望”“泪湿”“相逢”“传语”层层铺展,生动展现了诗人远离故乡、奔赴边塞时的思乡之情和旅途艰辛。诗中的情感是双重的:既有对亲友的深切思念,也有对前程未卜的惆怅和感慨。正因为是生活中的真实场景,才显得更加动人心弦。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却情感丰沛,极具感染力。
整体赏析:
这首诗以偶遇入京使者的生活片段为题材,以简练自然的语言,真实地再现了诗人思乡怀亲的深情。前两句写诗人行至西域途中,远望故乡的惆怅与不舍;后两句写与入京使者相遇时的激动与匆忙。全诗语言通俗,情感真挚,四句诗便勾勒出一幅充满思念与无奈的画面。诗人虽然奔赴西域,心怀建功立业的抱负,但对长安亲友的牵挂始终萦绕心头,这种柔情与豪情交织成诗,动人至深。
写作特点:
- 以小见大:通过偶然相遇这一生活中的小事,折射出诗人复杂的思乡之情,情感浓烈而真实。
- 叙事抒情结合:既有旅途相逢的叙事情节,又有真挚的思乡之情,情感随着情节推进而层层递进。
- 口语化的表达:语言质朴自然,仿佛是马背上脱口而出的真情流露,贴近生活,倍感亲切。
- 豪情与柔情交融:既有男儿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也有深切思念家乡亲人的柔肠百转,刚柔并济,情感深厚。
启示:
这首诗告诉我们,真正动人的作品,往往来源于生活中最真实的感受。岑参在西行赴边的途中,一次偶然的邂逅,一句平实的托言,就写出了远行人的万千思绪。它让我们明白,柔情与豪情并非对立,一个真正的英雄,在奔赴沙场、建功立业的途中,依然会回望故乡,心系亲人。这种细腻真挚的情感,正是诗歌最打动人心的力量。
关于诗人:
岑参(715-770),原籍南阳,移居江陵(今湖北荆州)。少时读书于嵩山,后漫游京洛河朔。岑参以边塞诗著称,写边塞风光及将士生活,气势磅礴,昂扬奔放,与高适一起是盛唐边塞诗派的杰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