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 · 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赏析:
这首词是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所作,写他醉后归途中突遇风雨的情景。词人借“雨中吟啸徐行”的洒脱之姿,抒发了身处逆境却依旧旷达、从容的人生态度,展现出他超脱尘俗、不畏风雨的精神境界。
第一段:“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不必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大可放开喉咙吟咏长啸,从容前行。手持竹杖、脚穿草鞋,走得比骑马还轻快。谁怕这风雨?只管一蓑衣遮体,任凭烟雨随我过一生。
这几句描绘出一个闲适潇洒的醉中行者,面对风雨泰然自若,甚至以风雨为伴、以山林为友。诗人用平民化的形象“竹杖”“芒鞋”,反衬出一种脱俗的自在心境。蓑衣披雨,竹杖徐行,不仅是对眼前风雨的豁达应对,更是诗人历经贬谪磨难后所达到的一种精神上的解脱与自持。“一蓑烟雨任平生”,堪称苏轼人生观的写照,体现出一种随遇而安、安贫乐道的洒脱哲思。
第二段:“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料峭春风吹醒了酒意,有些微冷,但山头的斜阳正好迎面照来。回首望向方才萧瑟风雨之地,信步归去,哪里还有什么风雨或晴朗呢?
此段意境更为深远,春风虽冷却吹醒迷醉,山头夕阳温柔迎人。冷暖交织、风雨兼程,不仅描绘出自然的多面,也蕴含着人生的冷暖起伏。当词人“回首向来萧瑟处”,顿悟风雨晴朗皆不过是心中投射,真正的“晴”与“雨”无关外境,全在内心。这种超脱的境界,正是苏轼经历世事沉浮、风雨人生之后所得的大彻大悟,带有深刻的佛学意味——“无执”“无分别”,看破红尘,宠辱不惊。
整体赏析:
整首词语调明快、风格洒脱,虽写途中遇雨,却不见狼狈之态,反而处处透露着达观旷达之情。上片写醉中遇雨,不惧艰险,行止自若,展现词人的闲适与旷达;下片写醒后所感,悟得“无风雨也无晴”的心灵归境,已臻“物我两忘”“无相无我”的境界。全词宛如一幅水墨画,动静相生,随笔挥洒中尽显豁达与哲思,读来令人神清气爽,心境豁然。
写作特点:
- 语言自然,语气俏皮:如“谁怕?”“何妨”之类的问句和插语,增强了口语化色彩,使词风更加亲切轻松。
- 情景交融,寓哲于景:将人生哲理寓于风雨山林之中,借眼前之景,写内心之境,景中有情,情中含理。
- 结构紧凑,起伏有致:上片写“醉中徐行”,下片写“酒醒回首”,一醉一醒之间,完成人生境界的升华。
- 意象朴素却意蕴深远:“竹杖”“芒鞋”“蓑衣”“斜照”等意象皆质朴自然,却能托出不凡境界。
启示:
这首词教人如何面对人生中的风雨:不抱怨、不畏惧、不执着,而是保持一颗平静通达的心。“一蓑烟雨任平生”不仅是一句自嘲,更是一种精神力量,它告诉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面对困境与风雨,只要心中有光、胸怀达观,就能走得坚定而潇洒。这首词是苏轼留给后人最宝贵的心灵箴言,也是中国文人精神的典范之作。
关于诗人:
苏轼(1036 - 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是北宋才华横溢的文学大家。他于诗、文、词、赋都有极高的造诣,而在词史上的独特作用与地位,尤为引人瞩目。在北宋中期的词坛上,无论在当时的社会影响,还是词题革新的贡献,苏轼都称得上是首屈一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