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代盛世时期,是王之涣流传最广的作品之一。诗人登临鹳雀楼(位于今山西永济),面对落日与黄河的壮丽景象,写下此诗。它不仅描绘出大自然的辽阔壮丽,也抒发出诗人心中澎湃的豪情与积极进取的志向。这首诗因其语言凝练、立意高远,自古以来被誉为七言绝句中的千古绝唱。
第一联:“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夕阳缓缓沉入远方的群山,滚滚黄河奔腾东去流入大海。
诗人登高远望,首先写到西边的落日景象,阳光与山势交汇处,苍茫辽阔;继而视线东移,看到黄河奔涌向东,浩浩荡荡,似与天接。上句为天上景,下句为地上景;一静一动,一收一放,铺陈出一幅天地相融、气象万千的壮丽画卷。诗句用“依山尽”与“入海流”两个动词,既写尽自然运动的宏大过程,也隐喻人生行进与时光流转的规律,含蓄深远。
第二联:“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若要看得更远、更广阔,就应再登上一层高楼。
此联由写景转入哲理,在前面极目远望的基础上,点明“更上”才能“穷目”,以物理高度隐喻人生境界。这不仅是视觉上的登高,更是精神与人生追求上的提升。诗人通过这句道出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只有不断努力、奋勇攀登,才能拓展视野、突破局限。句中“更”字尤为传神,体现出诗人不满足于现状、追求卓越的进取精神,也折射出一种永不止步的人生态度。
整体赏析:
整首诗以登楼远眺为起点,通过高远的视角与浑然一体的意境,展现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首联描绘自然景象,既写实亦写意,呈现出从西到东、从天到地的广阔画面。次联则由景入理,由自然的高度转化为精神的高度,句式简明、气势贯通。全诗短短二十八字,却兼具绘景、抒情与哲思三重功用,情感深挚、立意宏远,既有诗人的胸襟,也有时代的豪情,是盛唐精神的高度凝练。
写作特点:
这首诗结构严谨,前景后理,动静结合,虚实相生。首联写景极具空间张力,从“白日”到“黄河”,将天地之间尽收笔下;次联转化自然景象为人生哲理,使全诗意境由现实直通理想,具有高度的象征性。语言明快自然,节奏铿锵有力,情境交融,表达了诗人壮志凌云、追求卓越的思想情怀。此外,“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以形象之语道出深刻哲理,具有极强的启发力与感染力,是唐诗中最具代表性的“诗中有画,画中有理”的范例。
启示:
面对人生与世界的辽阔图景,唯有不断超越自我,勇于“更上一层楼”,方能拓展眼界、拥抱更广阔的天地。这不仅适用于自然观照,也深刻映照人生的修为与追求。诗人通过登楼的动作,寓意一种积极进取、不甘平庸的处世态度,也提醒我们,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高度”,才能看清更远的“风景”。在今天看来,这种精神正是我们在面对快速变化的社会时所应有的勇气与智慧。
关于诗人:
王之涣(688-742),字季陵,原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后迁居绛郡(今山西新绛)。早年曾作冀州衡水县主簿,因遭人诬陷而去官,漫游山水十五年,足迹遍布黄河南北。晚年担任文安县尉。性格豪放,喜击剑悲歌。其诗意境壮阔,热情奔放,音乐性强,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轰动一时。与高适、王昌龄等唱和,“歌从军,吟出塞”,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之一。诗作大多失传,仅存六首,均为名篇,都被《全唐诗》录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