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闺思」
张仲素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张仲素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一位征人妻子在春日采桑时对远征丈夫的思念之情。全诗以短短四句,构思巧妙,情感真挚,意境凄美,是唐代闺怨诗中的佳作。
第一联:“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城边的杨柳依依飘拂,小路旁的桑叶青翠欲滴。
诗人以两句明媚春景开篇:柳条随风轻摇,青桑铺满田陌,一派清新郊野图景扑面而来。然而这景色虽美,却无一人共赏,反衬出女主人公内心的空寂与惆怅。"袅袅"写柳树之态,轻柔飘摇,亦如柔情万缕;而"陌上桑"典出汉乐府,隐喻女主人公的贞洁与情深,表面写实,实则寓情。
第二联:“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手提竹篮却忘了采叶,因为昨夜梦见了远征边关的丈夫。
这一联点明女主角的思念之情。"提笼忘采叶"这一细节极具画面感,寥寥数字便刻画出女主人公魂不守舍的神态。"昨夜梦渔阳"直指心结——渔阳是边塞之地,是丈夫服役的地方。现实中的相隔遥远与梦中的相逢交织在一起,使思念愈发缠绵难解,梦醒之后的怅惘尤令人动容。
整体赏析:
这首诗通过“写景—设境—写情”的方式,层层铺展,把一个闺中女子的情思表现得细腻动人。首联构建春日郊野图景,轻柳与青桑渲染出温柔又凄美的氛围。颔联以“提笼忘采叶”这一富有动态感的动作描写,突显女子心神不定的状态;再以“梦渔阳”点题,把情感核心与背景揭示出来,实现情景交融。短短四句,却将人物内心波澜展现得丝丝入扣,情感真切动人,语言清新雅致,极具艺术感染力。
写作特点:
- 景中寓情,情景交融:柳丝与桑叶看似客观描写,其实处处寓含情思,借景写情,融为一体。
- 细节精微,画面鲜明:用“提笼忘采叶”这一具体行为,展现人物神态与内心情绪,具有高度艺术概括力。
- 用典含蓄,意蕴深远:“陌上桑”典故的巧妙运用,赋予诗中女子坚贞与哀思的双重形象,提升了诗意的深度。
启示:
这首诗以含蓄委婉的手法表达了征人离家、思妇梦归的情感主题,映射出战争背景下普通百姓的情感困境。在短小的篇幅中,诗人巧妙地通过景色与动作描写,传递出强烈的思念与哀愁,令人感叹离别之苦、爱情之坚。它启示我们,在宏大历史背景之下,个体情感依然值得铭记;而文学正是抚慰人心、寄托情感的重要载体。
关于诗人:
张仲素(约769 - 819),唐代诗人,字绘之。符离(今安徽宿州)人,郡望河间鄚县(今河北任丘),贞元十四年(798)进士。张仲素擅长乐府诗,善写思妇心情。如"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春闺思》),"梦里分明见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秋闺思》),刻画细腻,委婉动人。其他如《塞下曲》等,语言慷慨,意气昂扬,歌颂了边防将士的战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