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当时韦应物被任命为滁州刺史,政事之余,常游于滁州郊野。这首《滁州西涧》便是他在春日傍晚,游览城西两山之间的溪流时所作。全诗借助自然景物,表达了诗人恬淡冲和的性情与隐逸自守的理想,也透露出仕途不得志的淡淡忧思,是其山水诗中的代表作之一。
第一联:“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我唯独喜爱那涧边悄然生长的野草,它的上方,黄鹂在幽深的树丛中婉转啼鸣。
“独怜”二字,是诗人心意的集中落点,寄寓他不慕繁华、偏爱清幽的审美情趣。“幽草”生于涧边僻静之地,既是景中之物,也是诗人品格的投影,自甘寂寞、洁身自好,象征着坚韧与孤芳自赏。而“黄鹂深树鸣”则以听觉点染,黄鹂之鸣悦耳动听,与深树的静谧形成对比,使画面更加生动。情感在这静与动之间流淌,透露出诗人寄情山水、远避尘嚣的理想。
第二联:“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傍晚时分,春潮夹带着细雨湍急上涨,荒野渡口无人渡船,只有一叶扁舟静静横在水面。
这两句由静谧的林涧转向广阔的水面,场景由山林延展至江岸。春潮上涨,本该生机勃勃;雨落其间,又添一分清冷;“急”字带出动态之力。而“野渡无人”则一扫前句喧嚣,带来空旷冷寂之感。“舟自横”四字,尤为传神——不是被人系留,而是自然停泊,恍若顺其自然、无所作为的象征。这是诗人境遇的映照,既无仕途之可展,也无隐退之所归,只得任凭时势漂荡,像那野渡之舟,孤横水上。
整体赏析:
整首诗共四句,短短二十八个中文字,却层层递进,由幽草而深树,由春潮而渡口,从视觉、听觉、动静交织中,构筑出一幅饶有韵味的晚春山水图。诗人不写人群热闹之景,不描艳丽繁花,而偏偏将目光投向幽草、孤舟等“寂寞”的事物,这正契合其内心不随流俗、独善其身的精神世界。诗虽描景,却处处寓情——情不外露,却沁人心脾,达到了“景中有情,情中有理”的艺术高度。
写作特点:
这首诗最显著的特点在于“以静写动、动静交融”。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精妙描绘,营造出淡远悠然的意境。“幽草”“深树”“野渡”“舟自横”等意象皆非华丽之物,却都蕴含深意,给人以无限联想。语言方面,通俗而自然,格调清雅,是唐代山水诗中难得的逸品。同时,全诗结构严谨,一张一弛,如一幅淡墨山水,清疏中自有千钧之力。
启示:
在喧嚣尘世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清明,是一种难得的境界,诗人以平淡的笔墨写出内心的孤高与矛盾:既不甘平庸,又无力抗争,只能寄情山水,顺其自然。这份清冷中的洒脱、淡然中的忧伤,正是许多人在浮躁社会中向往却难以企及的精神状态。它教会我们,在纷繁中守住自我,在静谧中感悟世界。
关于诗人:
韦应物(约737 - 786),京兆长安人。青年以三卫郎事唐玄宗,任侠使气,狂放不羁。安史之乱后,开始静心读书,应举中进士。其诗集有《韦苏州集》,内容包括关心民间疾苦、表达忤时愤世、描写田园景物等,其中以描写田园景物者最为有名,尤为后人传唱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