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刘柴桑」
陶渊明
穷居寡人用,时忘四运周。
门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新葵郁北牖,嘉穟养南畴。
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
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公元414年(东晋义熙十年)秋天,当时陶渊明年五十,隐居田园。秋日时分,好友刘柴桑下庐山来访,彼此唱酬,陶渊明即作此诗以答。诗中既有对田园生活恬淡自足的描绘,也融入了对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深思。
第一联:“穷居寡人用,时忘四运周。”
我长期穷居,鲜有人来往,有时竟忘了四时更替。
起笔直写隐居生活的孤清和淡然,虽“忘四运周”,实则隐含着诗人对人生节序的深刻体悟。
第二联:“门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庭前落叶纷纷,才感慨时光已至秋天。
写景入情,诗人以庭前落叶唤醒对时节更替的意识,寄托了对岁月流转的感慨。
第三联:“新葵郁北牖,嘉穟养南畴。”
新长的葵花郁郁葱葱地遮住北窗,田野里的谷穗正在南边的田地里滋养成熟。
描绘家园的丰收景象,既展现田园的自然之美,也衬托出生命繁盛下的短暂与宝贵。
第四联:“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
如果我现在不及时行乐,怎能确定明年是否还在?
此句突转,蕴含人生无常之感,表达出及时行乐的哲思,体现陶渊明达观而又深沉的生活态度。
第五联:“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
我便让妻子携带幼儿,趁着好天气去郊外远游一番。
以实际行动回应上句设问,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在有限时光中积极寻乐的姿态。
整体赏析:
全诗十句,以闲适语调述说田园生活,却自含深意。诗人以“忘四时”起笔,道出穷居的孤寂与超然,又以“叶落知秋”点出时间流逝的无声提醒。随后写庭前植物与田间作物的茂盛,象征生命力,但转而以“来岁不知”提示人生无常,最后引出“远游”之意,将隐居生活中的“乐”表达得洒脱而深远。诗中景象由庭落转至田野,再转向人生,层层递进,虚实相生,展现出陶渊明情与景、哲与趣交融的艺术格调。
写作特点:
此诗以自然景物为依托,将人生哲理隐于田园写意之中,结构虽短小,却意蕴绵长。诗人撇开酬答常用的应酬语,专注描写自身生活与感悟,使酬诗更具个性与情怀。语言质朴无华,却清新自然,情调明朗之中带着几分通透的悲悯,表现出陶渊明作品独有的古朴风骨与生命思索。
启示:
这首诗以闲适之笔写出对生命的深刻感悟,让人意识到时间流逝不可挽回,而生命亦短暂无常。诗人虽穷居偏处,却能在日常中发现生命之美,在孤寂中品出乐趣。这种“穷而不忧、乐而不惰”的生活态度,以及“及时行乐”的人生智慧,正是现代人所需借鉴的心灵之道。
关于诗人:
陶渊明(公元365年 - 427年),字元亮,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出生于江西九江附近的柴桑。他不仅在文学上开创了以田园为主题的新体裁,用平淡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而且他的诗文风格更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一种恒久的审美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