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 · 缺月挂疏桐」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赏析:
这首词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寓居定慧院之时。彼时的苏轼正值人生低谷,仕途受挫,身世飘零。词中借月夜与孤鸿的意象,寄托了作者内心的孤高情怀与不合时俗的志向,表现出他虽遭贬谪却依然自守清高、蔑视流俗的精神姿态。
第一段:“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一轮残月斜挂在稀疏的梧桐上,夜深人静,漏壶已停。有谁能看到那位幽人独来独往?他仿佛是天边孤飞、身影缥缈的孤鸿。
首句“挂”字巧妙地将天上残月与地上疏桐连结,渲染出夜色空灵寂寥的氛围。随后以“幽人”自喻,通过“孤鸿影”烘托词人孤独高洁、不流俗合污的品格,为全词奠定了幽雅清冷的格调。
第二段:“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孤鸿忽然被惊扰而振翅高飞,却又回头张望;它心中充满幽怨,却无人理解。它挑遍了遍布寒意的枝头,终不愿栖身,宁肯独守那寂寞凄清的寒冷沙洲。
此段将孤鸿赋予人的情感:敏感、怀恨、孤高不屈。“拣尽”“不肯”二字,凸显出不随俗、不屈志的高洁之姿;而“寂寞”“冷”则体现出词人甘于清苦、独守精神操守的境界。
整体赏析:
整首词以月夜为背景,以孤鸿为象征,通过虚实交织的手法描绘出一个孤独清高、不为人所理解的士人形象。词人以孤鸿自喻,既展现其遭贬谪后的处境,也抒发了他宁折不弯、特立独行的精神情怀。语言清丽婉转、意境幽深,将外在景物与内心情感高度融合,表达出一种孤高而清冷的美。
写作特点:
这首词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托物寓怀”,借“孤鸿”写“幽人”,以物象代情感,使词作意蕴深远。同时词中大量运用虚实结合、动静相映的描写,创造出一种空灵婉约、清冷高远的意境。在语言上,用字精准、句式洗练,情感含蓄而有层次,堪称苏词中寓志抒怀的佳作。
启示:
这首词启示我们,在逆境与孤独中,不失志、不趋俗,依然可以守住内心的清明与高洁。苏轼虽被贬谪,却不甘随波逐流,而是以孤鸿之姿,自守其道,彰显了士人的坚守与自尊。这种精神姿态,不仅具有强烈的个体生命意识,也为后人提供了在困境中依然不坠其志的典范。
关于诗人:
苏轼(1036 - 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是北宋才华横溢的文学大家。他于诗、文、词、赋都有极高的造诣,而在词史上的独特作用与地位,尤为引人瞩目。在北宋中期的词坛上,无论在当时的社会影响,还是词题革新的贡献,苏轼都称得上是首屈一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