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吴歌 · 秋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 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 良人罢远征。
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子夜吴歌》四首中的"秋歌"。《子夜歌》本为六朝乐府吴声歌曲,多写男女恋情,李白则将其提升到新的高度。这首秋歌以长安秋夜为背景,通过万户捣衣这一典型场景,将个人相思与家国命运紧密结合,表达了人民对和平生活的深切渴望。
第一联:"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一轮秋月清辉普照长安城,千家万户都传来了为远人准备寒衣的捣衣声。
首联以宏大的视角展开:"一片月" 统照全城,营造出空明而苍茫的意境;"万户" 则点明这不仅是个人行为,而是整个社会性的普遍景象。月光与捣衣声的结合,创造出视觉与听觉的通感——月色本应宁静,却被此起彼伏的捣衣声打破,这声音承载着无数妇女的思念与辛劳。"捣衣" 这一极具秋日特色的劳动,在这里成为连接千万家庭与边关征人的情感纽带。
第二联:"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萧瑟的秋风可以吹遍每个角落,却吹不散这弥漫在空气中的思念;每一声砧响,每一缕风声,萦绕的都是对远在玉门关外征人的牵挂。
此联将无形的思念具象化。"秋风吹不尽" 是极妙的双关:既指秋风本身的绵延不绝,更暗喻思念之情的无法被吹散、无法被阻断。"玉关情" 三字点明主题,将前文的景象全部收束到对戍边亲人的思念上。玉门关作为边塞的象征,与长安形成空间上的遥远对峙,强化了思念的强度与距离的无奈。
第三联:"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究竟要到哪一天,才能彻底平定边患,让我的丈夫结束这漫长的征战,回到家乡?
结尾两句以最直白的语言,发出了最深沉的叩问。"何日" 二字,充满了不确定的焦虑与迫切的期盼;"良人罢远征" 则是千万家庭最朴素、最真实的愿望。这已超越了个人的离愁别绪,升华为对和平的集体呼唤。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将个人情感(良人)与家国大事(平胡虏)紧密相连,使得这首看似婉约的诗作,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意义与时代精神。
整体赏析:
这首诗的艺术成就,在于其以小见大、以柔写刚的独特手法。诗人从"一片月"、"捣衣声"这些细微的日常景象入手,却展现了战争背景下整个社会的集体情感图谱。全诗意境由近及远:从长安的月色,到万户的砧声,再到玉门关的征人,最后延伸到对天下太平的期盼,形成了一种层层扩张的时空张力。虽写儿女情长,却自有风云之气;虽仅三十字,却道出了盛唐光辉背后,无数平凡家庭的牺牲与期盼。
写作特点:
- 意象的精准选择与组合:"秋月"、"捣衣声"、"秋风"、"玉关"这四个核心意象的叠加,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情感场域,既有时令特征,又有地域跨度,更有情感深度。
- 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前两句写实,后两句抒情;由实景引发虚情,又让虚情灌注于实景之中,形成情景交融的完美境界。
- 民歌风韵与文人情怀的融合:语言保持乐府民歌的清新自然,朗朗上口,但内涵却远远超越了一般的情歌,体现了李白对乐府旧题的创造性发展。
启示:
这首名作穿越千年,依然能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它提醒我们,历史的宏大叙事背后,是无数个体的悲欢离合。诗中那种对团圆与和平的渴望,是人类共通的永恒情感。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这首诗也让我们反思:我们是否忽略了那些默默等待与守候的深情?是否珍惜了当下看似平凡的相聚?李白的伟大在于,他让一轮长安月,照亮了古今所有分离与期盼的人心。
关于诗人:

李白(701 - 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诗堪称中国文学史上最璀璨的星座之一,而其中最耀眼的明星当属李白。李白将中国的古典诗歌,尤其是浪漫主义诗歌推向了顶峰,并以卓越的成就影响了古今中外一代代优秀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