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梅」
柳宗元
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
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赏析:
这首《早梅》作于唐宪宗元和年间,当时柳宗元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身处边远蛮荒之地,政治上受压,生活孤苦。这首诗写在他被贬谪期间,借早春初放的梅花,抒发自己孤高自洁、志节不屈的精神风貌,寄托其对亲友的思念以及对理想抱负无法实现的愤懑与感伤。全诗意境清疏隽永,以物喻志,情景交融,是柳宗元“以简淡之语写深挚之情”的典范之作。
第一联:“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
早开的梅花绽放在高高的树枝上,在辽远的楚地青碧天幕中分外显眼。
开篇即展现一幅清丽画面,“发高树”突出梅花早开、高洁的特性,而“迥映楚天”则拉开时空背景,显示梅花傲然挺立、风姿独秀,暗喻诗人不合流俗、孤高独立的人格。
第二联:“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北风呼啸中梅香随风飘荡,寒霜滋润了清晨洁白的花瓣。
这一联描写梅花盛开于严寒风霜之中,更见其坚贞不屈。“朔风”“繁霜”喻现实环境之艰,“夜香”“晓白”则写出梅花在苦寒中依旧吐香展颜,正如诗人即使身处贬地,仍守志不改,精神昂扬。
第三联:“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我想将这枝梅花寄送万里之外的亲友,可是山重水复,音书隔绝。
此联由写景转为抒情,借陆凯“折梅赠远”的典故寄情于物,传达出诗人渴望与亲友相通却受阻于时局与距离的哀伤情绪,也点明其孤苦落寞的现实处境。
第四联:“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寒梅终究难敌风霜而枯萎飘落,又怎么能安慰远方的游子呢?
结尾借梅早谢写自己身世不济,理想抱负未竟的哀伤,同时也流露出一种苍凉的自省意识。诗人以梅自况,感叹怀才不遇,寄望难达,所欲安慰者与所欲慰藉之物皆不可得,情感深沉哀婉。
以高洁孤芳的早梅为题,托物寓志,写出了梅花在霜雪中傲然绽放的形象,也写出了诗人自己在政治压迫下孤高坚贞的精神风貌。全诗由景入情,情景交融,由咏物而抒怀,意蕴深远,情绪层次丰富,从高洁到坚贞,再到无奈、感伤,表现出诗人既不屈于命运又不得不接受现实的复杂心理。
整体赏析:
这首《早梅》从早春时节的景物写起,描绘了梅花在寒风霜雪中傲然开放的高洁姿态,以此象征诗人坚守节操、孤芳自赏的品格。诗的前半着重写景,色调清冷而坚韧,展现梅花的不屈与雅洁;后半转为抒情,通过寄赠远方友人之梅而不能的失落感,表达了诗人仕途失意后的感伤与无奈。
诗中“朔风”“繁霜”等词句,不仅渲染了梅花所处环境的严酷,也映射了诗人自身的政治困境;“杳杳山水隔”“寒英销落”则将对亲友的思念、对理想的惆怅层层推进。诗的结尾既有对人生境遇的感慨,也有一种隐含的自励与清醒,体现了柳宗元特有的“冷静而坚韧”的美学品格。
整首诗语言简净,构思严谨,情感克制而深沉,不激不厉而自见骨气,表现出诗人深沉而高远的襟怀。其风格与陶渊明、孟浩然一脉相承,清疏淡远而不失沉郁之气。
写作特点:
1. 借物咏志,寓意深远:
以“早梅”为载体,托物寓志,是古代咏物诗的典范。梅花在诗中不仅是自然景物,更是诗人精神品格的象征。
2. 情景交融,层次递进:
诗由远景入手,次第铺陈至近情,再由情归志,结构自然流转,情感层层推进,含蓄而深刻。
3. 语言简洁,气格清峻:
全诗用词朴素,不尚雕饰,却处处精炼洗练,呈现出柳宗元一贯的冷峻风格,蕴含着深厚的思想与人格力量。
启示:
柳宗元这首作品以早梅之高洁象征诗人坚贞独立的精神,抒写遭遇逆境却不屈服命运的气节。这首诗启发我们:在困境中仍要坚守初心,清洁自持;即便遭贬谪、被冷落,也要如梅花般迎寒而开,绝不随波逐流。诗中“寒英销落,何用慰远客”虽哀婉,却也透露出一种自我警醒与超然态度。这种“身处低谷而志不堕”的精神,正是柳宗元人格的真实写照,也是一种跨越时代的精神力量。
关于诗人:
柳宗元(773 - 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运城)人,世称"柳河东"。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贞元九年进士,官至礼部员外郎,参与"永贞革新"失败后贬永州、柳州。其文峭拔峻洁,《永州八记》确立山水游记范式;寓言《三戒》《捕蛇者说》揭露时弊;诗歌清峻孤峭,《江雪》"孤舟蓑笠翁"写遗世独立。与韩愈并称"韩柳",同列"唐宋八大家"。在贬谪中深化文学创作,刘禹锡编其遗作为《柳河东集》,后世誉其"文如其人,峻洁精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