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作妨登山」
刘过
莫笑林宗折角巾,雨师坚壁助愁城。
菰蒲乍冷横烟淡,鸥路惊秋立水轻。
山势欲穷犹有路,溪流似断又闻声。
好怀聊拟携筇去,政惬农夫荷笠耕。
赏析:
刘过是南宋抗金志士,也是一位主张刚健、豁达诗风的文人。这首诗可能作于他晚年闲居山中时期,生活节奏放慢,思想趋向内敛,从表面的登山不成,到深入的生命体悟,表现出诗人逐渐由忧时转向安于自然、融入山水的心境。“雨作妨登山”是生活中的小事,却折射出诗人如何以闲适态度面对外部阻力,体现了宋代文人将人生智慧融于自然景物的艺术方式。
第一联:莫笑林宗折角巾,雨师坚壁助愁城。
别笑我像陶渊明那样戴着折角巾,这场雨如同守城的战士般,把我困在忧愁的“城”中。
“林宗”即陶渊明,折角巾是他朴素的装束,诗人自比陶渊明,借此表达隐逸情怀与不拘形貌。“雨师坚壁”是借军事术语描写雨势封山,令人寸步难行,形象而风趣地表达了登山受阻的无奈。
第二联:菰蒲乍冷横烟淡,鸥路惊秋立水轻。
菰蒲在骤然变冷的空气中,掩映在淡淡水雾中;鸥鸟因秋意而惊起,在水面轻盈地停驻。
本联描写雨后初秋的山水景色,淡烟、冷水、秋意,勾勒出一幅柔和清寂的画面。鸥鸟“惊秋”,传达出季节变化带来的敏感与动感,也象征诗人心绪的微妙波动。
第三联:山势欲穷犹有路,溪流似断又闻声。
山势似乎已到尽头,却仍可见小路蜿蜒;溪水看似断流,却仍可听到潺潺水声。
这一联极具哲理意味,表面描写登山途中景象,实际上隐喻人生的境遇:即使眼前困顿未卜,依然可能柳暗花明,意志不可轻言放弃。
第四联:好怀聊拟携筇去,政惬农夫荷笠耕。
有此好心情,不妨拄着竹杖前往山中;最适意的,是像农夫一样戴笠耕田。
结尾表达诗人向往归隐山林、田园劳作的淡泊情怀。“携筇”与“荷笠”均为行山与耕作的象征,蕴含着对自然生活的热爱与理想人格的追求。
整体赏析:
这首诗借登山遇雨为契机,描绘了一幅清新空濛、富有哲理的山水图,同时展现出诗人面对困境的豁达态度与归隐理想。雨阻登山是客观困境,诗人却并不抱怨,而是将其视为“雨师助城”,以幽默化解郁闷,又以细腻的秋景描写引出思绪。其中“山势欲穷犹有路,溪流似断又闻声”二句尤为精彩,既是山川之写,也是人生之喻,寓希望于困顿之中,是全诗情感的转折与升华。
全诗语言自然朴素,情感真挚沉静,既有山水田园诗的清远韵致,又融合了人生感悟,展现了诗人不因风雨而消沉、反而乐观自适的高洁品格。
写作特点:
- 写景与哲理融合:山水描写中蕴含人生况味,尤其“山势欲穷犹有路”将自然与心境巧妙交融。
- 情景交融、以景寓情:雨阻登山,写出不便,景中蕴情,情中含理,过渡自然。
- 语言质朴,意蕴深远:用词朴实自然,无雕琢之感,却饱含智慧与诗意。
- 虚实结合,动静相生:如“鸥路惊秋”用动写静,增强画面层次与动感。
启示:
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在人生的道路上,即使遇到“风雨阻山”,也不应灰心;很多时候,看似走到了尽头,其实“犹有路”;看似断绝的溪流,仍“闻声在耳”。要保有内心的乐观与宁静,从容对待困境。同时,诗人所展现的“农夫荷笠耕”的理想也提醒我们:简单、自足、贴近自然的生活,也是一种值得追求的幸福之道。
关于诗人:
刘过(1154 - 1206),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人,南宋豪放派词人。终身布衣,漫游江湖,与陆游、辛弃疾交游。其词慷慨激昂,《龙洲词》存词80余首,《沁园春·寄辛稼轩》"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展豪侠气概;《唐多令》"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则于悲凉中见雄浑。诗亦遒劲,《登多景楼》"壮观东南二百州,景于多处最多愁"抒忧国之思。词风近辛弃疾而更显狂放,毛晋称"改之词跌宕淋漓,有蛟龙腾跃之势",为辛派词人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