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楼春 · 春恨」
晏殊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
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赏析:
这首词创作时间未详,系晏殊以“闺中人”口吻代言之作,抒写一位女子在春日长亭送别后,对恋人薄情离去的忧思与哀怨。全词缠绵悱恻、情致深婉,通过精巧的用典、对比与夸张,表达了人生无常、情感易逝的痛楚,以及相思无尽的煎熬。此作在晏殊词中风格较为独特,情感真挚,极具艺术感染力。
第一段:“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
绿柳依依、芳草连天的长亭古道,是你离去的地方。那年风华正茂的你轻易地抛下我远行。夜深人静时,我常在楼头惊醒于残梦,梦碎于五更钟声;而春日花下,缠绵的离愁更似三月细雨般绵延不绝。
起句描绘春日长亭,绿杨芳草铺陈出美丽背景,也渲染出别离情境的愁绪。长亭是送别之地,“年少抛人容易去”一句直白却辛酸,突出男方轻薄、女方痴情的强烈对比,含泪而不怒,尤显哀婉。接着两句从梦中惊醒与春雨添愁两方面并写,既写空间环境,又写内心状态,构成“楼头—花底”的对比,笼罩着春夜雨梦的迷茫氛围,强化相思情绪的苦楚。
第二段:“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冷漠无情之人反倒比多情的人更为轻松。我的一寸柔肠,已化作千万条情丝,缠绕不息。天地再辽阔也终有尽头,而这相思之苦,却无穷无尽,没有尽头。
下片以反语开篇,将“无情”与“多情”对照,突显多情者承受的心灵痛苦。一寸柔肠化作千万缕愁丝,是对内心情思的极致夸张,增强词的艺术表现力。“天涯地角有穷时”一句构建极限空间,为“只有相思无尽处”作出铺垫,意象宏大,情感凝练。这种张力之下,愁绪无限延展,句末无怨却深情,含蓄地表现女子虽痛苦却仍念念不忘的执着。
整体赏析:
这首《玉楼春·春恨》以女子口吻倾诉离情别绪,通过对春景的描写、梦境的铺陈、感情的夸张以及哲思的比拟,层层递进地展现出浓烈的相思之情。起句点景,“绿杨芳草”象征春日美景,反衬离别愁绪之苦;中段写梦与雨,将时间与情绪交织,营造出哀婉迷离的氛围;下片通过无情与多情的对比,将情思抽象化、情感深化,直至结句升华至“相思无尽”的永恒之感。整词用语质朴却情深意重,章法自然而情理兼融,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写作特点:
这首词以代言体形式巧妙地借闺中女子之口抒写离情,语言清丽自然,情真意切。全词景情交融,通过“绿杨芳草”等春日意象渲染离别愁绪,以“梦醒钟声”“花底春雨”等细节描写深化氛围。词人善用比喻与反衬,如“一寸还成千万缕”形象地描绘相思之苦,“无情不似多情苦”则用反语突显多情者的内心煎熬,使词意更加深沉动人,体现了晏殊词中少见的情感浓度与艺术张力。
启示:
这首词以女性视角诉说相思之苦,看似写“春恨”,实则寄托了对人生无常、情感易逝的深层感悟。词中展现的“多情之苦”与“相思无尽”,不只是男女情感的表达,更是人生感怀的诗意浓缩。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这份对真情不渝的执守,依旧有着深刻的共鸣意义,提醒人们珍惜眼前人、把握有情时。
关于诗人:
晏殊(991 - 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婉约词派开山宗师。十四岁以神童入仕,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兼枢密使,谥“元献”。其词雍容典雅,于富贵气象中暗蕴人生哲思,《珠玉词》存作140首。《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将无常之感融入自然意象;《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更被王国维列为人生三境之一。诗亦工丽,《寓意》“梨花院落溶溶月”展露 闲雅情致。提拔范仲淹、欧阳修等,开创北宋 “江西词派” 先声,王灼评其“ 温润秀洁,五代之气尽矣 ”,奠定宋词雅化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