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州竹 · 小溪蓬底湖风重」
小溪蓬底湖风重。吹破凝酥动。
一枝斜映庾门深。
冷淡无言香泛、月华清。已经轻瘦谁为共。魂绕徐熙□。
吕本中
耻同桃李困春容。肯向毫端开发、雨云中。
赏析:
吕本中的这首词以竹为题,借写宣州竹之姿态、气质,寄托词人自身的品格追求与精神寄寓。宋代文人常以梅、兰、竹、菊为“四君子”,视其为高洁人格的象征。吕本中生逢南宋偏安,历经战乱、流离,他的作品多有对清高、孤傲、不趋炎附势品格的赞颂。本词以宣州的竹为描写对象,通过细腻的自然描绘与人格化的刻画,传达了词人对高洁、坚韧品格的推崇,以及不愿随波逐流的志向。
上阕:“小溪蓬底湖风重。吹破凝酥动。一枝斜映庾门深。”
小溪旁蓬草丛下,湖面风势沉重;风吹破了似凝酥般的湖面,漾起微波。一枝竹影斜映在幽深的庾门之中。
起笔三句,既是实景描写,也是气氛铺垫。“湖风重”给竹的出场蒙上一层清冷与厚重感。“吹破凝酥”极为细腻,将湖面比作洁白的凝酥,风来轻轻掀动,动中有静,显出雅致与空灵。“一枝斜映”不仅描绘出竹的形态之美,也暗示了它高洁孤立、幽居深处的品格。
“冷淡无言香泛、月华清。”
竹清冷寡言,幽香淡淡飘散,月色下更显澄澈晶莹。
此句将竹人格化,赋予它“冷淡无言”的性格特征,呈现一种不张扬、不媚俗的品格。与“香泛”“月华清”结合,构成淡泊、幽雅的氛围,仿佛竹与月色相映成趣,清丽出尘。
下阕:“已经轻瘦谁为共。魂绕徐熙□。”
竹身纤瘦轻盈,却不知有谁能与之相伴;我的心魂缠绕着徐熙画中之竹。
这里的“轻瘦”描绘竹姿的修长,也隐含竹在环境中的孤高与清寒。“魂绕徐熙”点到南唐画家徐熙,他以花竹禽鸟入画著称,这里既是对艺术之美的联想,也是词人情感的寄托。
“耻同桃李困春容。肯向毫端开发、雨云中。”
它不屑与桃李一样困守在春日的娇容中,而愿在雨云中,于画笔之端尽情舒展。
结尾用对比手法,“桃李困春容”指普通花木依赖春日的繁华,而竹四时常青,不惧风雨,反显坚韧与清高。“肯向毫端开发、雨云中”既指画中之竹随笔端舒展,也隐喻竹的生命力与不随时俗的精神。
整体赏析:
全词以宣州竹为描写对象,融实景、画境与人格化刻画为一体。上阕写竹的生长环境与外在气质,以风、湖、月、香构成清冷高雅的氛围;下阕则转入竹的精神品格刻画,以“轻瘦”“不与桃李同”表现它的孤高与坚韧,并以画境意象升华,使竹不仅是自然之物,更是人格象征。全词情景交融,意境清幽而富有力量,体现了吕本中晚年对品格与精神的深思。
写作特点:
- 以物喻人,品格寄托
竹既是自然之物,也是词人精神的写照,高洁、孤傲、不随流俗。 - 细腻的景物描写
“吹破凝酥动”“月华清”等意象精致细腻,既有视觉之美,又有触觉与味觉的感受。 - 画境与诗境结合
词中引用“徐熙”画意,使作品兼具文学与绘画的美学内涵。 - 对比映衬,突出主旨
以竹对桃李,衬托竹的四时常青与坚韧不屈,强化主题。
启示:
这首词通过竹的形象传递出一种处世哲学:不随波逐流,不依附环境而存,不为一时的繁华所困,而是在风雨中依然保持独立与高洁。对于现代人而言,竹的精神提醒我们在纷扰中守住本心,追求长久的内在力量与纯粹品格。同时,作品还告诉我们,美不仅在热烈与张扬中,也在冷淡与清幽里——如同竹一般,静静地生长,却自有一片天地。
关于诗人:
吕本中(1084 - 1145),字居仁,号紫微,世称东莱先生,寿州(今安徽寿县)人,南宋著名诗人和理学家。作为江西诗派的重要理论家,他提出"活法"说,主张在遵循法度的基础上追求自然变化。其诗作《东莱诗集》存诗1270余首,《春日即事》"病起多情白日迟"展现圆融自然的风格,《兵乱后杂诗》则真实记录了靖康之变的时代苦难。所编《江西诗社宗派图》首推黄庭坚为宗,对宋代诗学理论影响深远。刘克庄评其诗"流转圆美如弹丸",在江西诗派向中兴四大家过渡中起到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