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居初夏午睡起 · 其一」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赏析:
这首诗作于宋孝宗乾道年间,当时杨万里辞官后闲居乡里,常以田园景物入诗,寄托他返朴归真的闲适心境。此作写初夏午睡醒来后的所见与所感,以闲适平淡的笔调,记录下日常生活中极细微却充满诗意的一幕,展现了诗人贴近自然、热爱生活的一面。
第一联:“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梅子成熟,酸味尚且停留在牙齿之间;芭蕉叶子青翠,映衬在纱窗之上。
诗人以梅子与芭蕉为切入点,刻画出初夏的特征:梅子成熟,酸涩的味觉令人难忘;芭蕉宽大的叶片色泽浓绿,透过纱窗将绿色氤氲到屋内。既是味觉与视觉的描摹,也是时令变化的写照,为夏日气息定下生动而鲜明的基调。
第二联:“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夏日白昼悠长,午睡醒来懒洋洋毫无心思,只随意地看着孩子们追逐空中飘飞的柳絮。
这一联将诗人自身状态与外界景象自然融会。“无情思”写出午睡醒来的慵懒;“闲看儿童”则显出无所事事的惬意。儿童追逐柳絮的画面活泼轻快,与诗人的闲居心境互相映照,使整首诗充满生机与童趣。
全诗通过梅子、芭蕉、柳花等物象,呈现出初夏特有的气息,以平淡自然的语言写出闲适情趣。诗人将自己闲居午睡后的小小感受与儿童天真的游戏结合,既表现出慵懒安逸的生活状态,也流露出对童趣的欣赏与心境的愉悦。
整体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并非惊天动地之景,而是极其寻常的生活片段:初夏时节,梅子酸涩,芭蕉青青;午睡醒来,百无聊赖,只能随意观看孩童逐花。其妙处在于,诗人没有用华丽的辞藻,而是以浅白之语捕捉日常,恰如“信手拈来皆成诗”。
杨万里以其细腻的观察力,把味觉、视觉、嗅觉、心境交织在一起,使人仿佛身临其境:齿间犹酸,眼前生绿,窗外柳絮纷飞,耳畔传来孩童的欢声笑语。读来不仅让人感到初夏的清新气息,更带来一种超越时空的共鸣。
写作特点:
- 贴近日常:取材于生活中极寻常的小事,体现杨万里诗歌“诗从生活来”的特色。
- 感官交织:味觉的梅子酸、视觉的芭蕉绿、动态的柳花飞,与心境的慵懒结合,形成多维意境。
- 童趣点染:儿童追逐柳絮的画面,为全诗注入生机,使闲适不显死寂,而充满活泼的情趣。
- 语言浅白:不事雕琢,用词质朴自然,却因精于炼字而有别致之美。
启示:
这首诗启示我们,诗意并不只存在于山川壮丽或人生大事中,平凡的生活细节也能成为诗心的触发点。若能用心体察身边景物,保持一颗童真的心,便能在看似平常的日子里发现无限诗趣与欢愉。
关于诗人:
杨万里(1127 - 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南宋著名诗人,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中兴四大诗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官至宝谟阁直学士。他突破江西诗派的束缚,开创了活泼自然的“诚斋体”,主张师法自然,语言通俗明快而富含理趣。《诚斋集》存诗四千二百余首,《小池》中“小荷才露尖尖角”捕捉细微生机,《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莲叶无穷碧”泼洒浓烈色彩。其诗善从日常生活提炼诗意,如《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借山行感悟人生哲理。陆游盛赞“四百年来无此作”,严羽称“天地间自欠此体不得”,其诗风对后世性灵派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