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官山醉后绝句」
李白
我爱铜官乐,千年未拟还。
应须回舞袖,拂尽五松山。
赏析:
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三载(754年),李白漫游至宣城郡南陵县(今安徽铜陵一带)时。此时,距他被“赐金放还”已整整十年。年过半百的诗人壮志难酬,在纵情山水与酒肆的过程中,其诗歌中的疏狂意趣愈发浓烈。这首绝句正是此期心态的缩影,他将对现实的失望,转化为对一方山水的极致热爱与精神皈依。
第一联:“我爱铜官乐,千年未拟还。”
我深爱这铜官山间的快乐,即便过去千年,也不打算返回(长安那样的尘世)。
开篇即爆发出毫无保留的告白。“爱”字统领全篇,情感炽烈。“铜官乐”三字,既指山水之乐,也包含了与友人纵酒放歌的恣意生活。而“千年未拟还”则是石破天惊的夸张,它以其时间上的绝对性(千年)与意志上的决绝感(未拟还),宣告了与仕途名利的彻底决裂,将一时一地的游兴提升至永恒的精神选择。
第二联:“应须回舞袖,拂尽五松山。”
(我)应当挥动我翩跹的舞袖,将这秀丽的五松山轻轻拂遍。
此联将豪情化为一个极具美感和动感的奇幻想象。“回舞袖”源自李白“醉舞袖拂日月”的经典自我形象,既是醉后狂态的写真,也是其自由不羁灵魂的舞蹈。“拂尽五松山”是神来之笔,诗人以衣袖为画笔,以天地为画卷,他要以这醉意的舞蹈去拥抱、去抚摩、去占有一整座山脉。这既是极度的热爱,也是一种诗意的征服,展现了人与自然合而为一的浪漫情怀。
整体赏析:
这首诗在艺术上最大的特色,在于其将一种决绝的疏离感,用最热烈、最积极的姿态表达出来。诗人不言“厌长安”,只言“爱铜官”;不言“不归去”,只言“未拟还”。他将政治上的失意,完全转化为对自然与自由的狂热恋歌。短短四句,情绪饱满,张力十足:前两句是直白的宣告,如金石掷地;后两句是瑰丽的想象,如仙袂飘飘。在这醉语狂言背后,深藏着的是一位天才诗人与世俗世界格格不入的孤独,以及他试图在山水与酒中建构一个独立王国的悲壮努力。
写作特点:
- 情感的极端化表达:通过“千年”、“未拟还”、“拂尽”等极限词汇,将个人情感推向极致,形成强烈的艺术冲击力。
- 自我形象的浪漫塑造:“回舞袖”的意象,将诗人自身塑造为一个醉中起舞、与山水同乐的“谪仙人”形象,极具画面感和标识性。
- 虚实结合的意境创造:前联直抒胸臆,是“实写”其情;后联醉舞拂山,是“虚写”其态。虚实相生,共同构筑了一个亦真亦幻的诗境。
- 精炼而厚重的语言:全诗仅二十字,却包含了情感的爆发、志向的宣告和行为的想象,容量巨大,体现了李白作为语言大师的功力。
启示:
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种高超的精神自救策略。当外部世界(如仕途)关闭了大门,李白并未陷入颓唐,而是以更大的热情去拥抱另一片天地(自然与诗酒),并在此中确立自身价值,甚至宣称“千年未拟还”。这启示我们,人生的道路从来不止一条,真正的困境或许并非“无路可走”,而是“不愿转身”。在遭遇瓶颈与挫折时,我们或许需要学习李白这种“另辟天地”的魄力与豪情,在另一片领域重新找到生命的支点与热情,将失意活成诗意。
关于诗人:

李白(701 - 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诗堪称中国文学史上最璀璨的星座之一,而其中最耀眼的明星当属李白。李白将中国的古典诗歌,尤其是浪漫主义诗歌推向了顶峰,并以卓越的成就影响了古今中外一代代优秀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