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百叶桃花」
韩愈
百叶双桃晚更红,窥窗映竹见玲珑。
应知侍史归天上,故伴仙郎宿禁中。
赏析:
这首《题百叶桃花》是韩愈寓居长安或任职京城时所作,具体时间不可考,但从诗意可知,诗人偶见宫中百叶桃花,触景生情,遂题诗抒怀。百叶桃花为桃花中的奇种,花瓣繁复、重叠,盛开时比寻常桃花更为艳丽。韩愈借咏物寄情,通过对宫禁中艳花的描绘,含蓄表达对美好事物身陷权贵深宫、不得自由之境的惋惜,同时也可能影射才人困于权力结构之下、无法施展抱负的悲哀,展现其一贯的忧思与不平。
第一联:“百叶双桃晚更红,窥窗映竹见玲珑。”
这株百叶桃虽开得较晚,却反而更加艳红;它从窗隙中探出,在翠竹掩映下显得娇巧玲珑。
首联描写百叶桃花的特征——花瓣重叠、色彩深浓,且“晚更红”形成时间上的反差之美,表现它虽迟放,却不逊芳华,反而更夺目。“窥窗映竹”一语极具画面感,也增添了几分隐秘与灵动之美,表现出这花仿佛有意躲在竹影之后,含蓄中透出精致玲珑。
第二联:“应知侍史归天上,故伴仙郎宿禁中。”
也许是那位侍史已返回天界,这桃花才特意伴着仙郎,住进这深宫禁苑之中。
这一联化用神仙意象,将桃花拟人化,赋予其身份与宿命。“侍史”即天界官吏,暗喻此花原为仙界之物,如今被拘于宫廷深处,与“仙郎”相对陪伴,含蓄表达“人间美好终被权贵独享”的失落与讽刺。此中既有仙气缥缈的浪漫,也有政治现实的隐喻意味。
整体赏析:
全诗仅四句,却情景俱足、意味深长。首联通过“晚更红”“窥窗映竹”等词描绘出一种内敛又璀璨的美,不张扬却引人注目。下联则借仙人、宫禁之说,点明这美丽桃花被幽禁于深宫之中,虽艳丽非凡,却只能陪伴权贵,无缘天地自然。这种情感的转折极具张力,从视觉之美过渡到命运之悲,展现出诗人对美、人、命运之间关系的深刻体悟。
尤其“宿禁中”一词点出花之幽困所在,这不仅是花的命运,更是诗人的写照。他可能是在借花寄怀,叹自己身处官场、被权力束缚,如仙花困宫,虽有才情,却无法自由绽放,反映韩愈一贯的人格焦虑与不甘。
写作特点:
本诗结构紧凑、语言简练,却寓意丰富,是韩愈咏物诗中的佳作。其一,善于以晚花为喻,制造反差美感,用“晚更红”点出非凡之处。其二,用“窥窗映竹”描写花之隐秘之美,构图精妙,有动中藏静、静中见生的妙趣。其三,用典自然、以仙喻花,以花喻人,使诗境从写实升华到幻想,展现韩愈诗风中“以物写志”的象征特色。
最精彩之处在于意象互文与情感递进:由景入情、由物入志,将一株晚开的桃花化为诗人对人生、理想、自由的全部感喟,令人回味无穷。
启示:
世间的美与才华并不总能自由绽放,有时反被束缚于权力与体制之下。“晚更红”的芬芳,“宿禁中”的幽禁,是对个体价值与现实困境的真实写照。它启发我们珍惜自然天赋之美,更要珍惜自由成长的土壤。在被赏识与被禁锢之间,或许美的意义不在于它盛开得如何灿烂,而在于是否能自由自在地开放于天地之间。
关于诗人:
韩愈(768 - 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领袖,贞元八年进士,官至吏部侍郎,谥"文"。其文气势雄健,《师说》《原道》等确立儒家道统;诗歌奇崛险怪,《山石》"山石荦确行径微"开"以文为诗"之风,《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云横秦岭家何在"写贬谪悲愤。提携孟郊、贾岛等,被苏轼誉为"文起八代之衰",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诗文革故鼎新,影响深远,后世尊为"百代文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