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新市徐公店 · 其二」杨万里

su xin shi xu gong dian ii

「宿新市徐公店 · 其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杨万里

赏析:

这首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公元1192年)。当时杨万里任江东转运副使,常往返于临安(今杭州)与建康(今南京)之间。新市位于浙江德清东北,是诗人途经的小镇。初夏时节,诗人投宿徐公店,见到村落中春末夏初的景象,触景生情,写下这组诗。这首七绝是《宿新市徐公店二首》中的第二首,诗人用简洁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恬淡自然的田园画卷,表达了他对乡村生活的欣喜与对儿童天真无邪的喜爱之情。

第一联:“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稀稀疏疏的篱笆旁,一条小径向深处延伸;树木才刚长出嫩绿的新叶,还未能形成浓荫。
这一联纯以景物写起,篱落、深径与新绿构成初夏的静态背景,点出乡村的清新与宁静。疏落与深长的对比,使画面更具层次感。

第二联:“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孩子们急急奔跑追逐黄蝶,蝴蝶却飞入满眼金黄的菜花丛里,转眼就不见了踪影。
这一联由静转动,写儿童追蝶的场景。诗人抓住“急走”“追”“无处寻”等细节,生动描摹出儿童天真、活泼、专注的神态,极富画面感。

整体赏析:

这是一首典型的写景抒情小诗。诗人不以华丽词藻堆砌,而是通过平常景象营造出诗情画意。前两句以“疏疏篱落”“新绿未成阴”描绘出初夏的宁静之美;后两句则转向儿童追蝶的场景,充满动感与童趣。诗中景象质朴,却极具画面感,宛如一幅农村风俗画。

杨万里善于以细微景物反映生活情趣,这首诗正体现了他的“诚斋体”特色:语言浅白自然,却能传达无限生机。全诗洋溢着田园恬淡之美,寄寓了诗人对自然、生命与童真的热爱。

写作特点:

  • 动静结合:前两句写静景,后两句写动景,画面转换自然流畅。
  • 细节生动:抓住“急走”“追”“无处寻”等动作细节,勾勒出儿童的神态。
  • 语言清新自然:无雕饰、无繁复,浅显直白,却极富韵味。
  • 对比鲜明:宁静的环境与活泼的儿童形成对比,增强了诗歌的张力。
  • 生活气息浓厚:取材于寻常乡村生活,却见真趣,极具人情味。

启示:

这首诗提醒我们:生活中最美的诗意往往隐藏在最普通的景象中。只要有一颗细腻敏感的心,就能在田园小径、菜花丛中捕捉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诗人通过儿童追蝶的天真瞬间,传递出对生命活力与纯真童趣的赞美,也启示人们在纷繁世事中保有一份童心与宁静。

关于诗人:

Yang Wanli

杨万里(1127 - 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南宋著名诗人,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中兴四大诗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官至宝谟阁直学士。他突破江西诗派的束缚,开创了活泼自然的“诚斋体”,主张师法自然,语言通俗明快而富含理趣。《诚斋集》存诗四千二百余首,《小池》中“小荷才露尖尖角”捕捉细微生机,《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莲叶无穷碧”泼洒浓烈色彩。其诗善从日常生活提炼诗意,如《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借山行感悟人生哲理。陆游盛赞“四百年来无此作”,严羽称“天地间自欠此体不得”,其诗风对后世性灵派产生深远影响。

Total
0
Shares
Prev
杨万里
Yang Wanli

杨万里

杨万里(1127 -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