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香亭」曾巩

shui xiang ting

「水香亭」
临池飞构郁岧巉,櫺槛无风影自摇。
群玉过林抽翠竹,双虹垂岸跨平桥。
烦依美藻鱼争饵,清见寒沙水满桡。
莫问荷花开几曲,但知行处异香飘。

曾巩

赏析:

这首诗作于曾巩任地方官期间,具体时间难以确考,但应为他仕途中驻足一地,游览水香亭时所作。曾巩一向喜好自然山水,其诗虽不以辞藻华丽取胜,但善于从静谧景物中捕捉意蕴深长之美,借景抒怀,寓理于境。此诗以写景为主,寄托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恬淡态度的赞美。

第一联:“临池飞构郁岧巉,櫺槛无风影自摇。”
亭阁临池而建,高峻巍峨;栏杆窗棂间即便无风,倒影也轻轻摇曳。
首联描绘水香亭本身的结构与氛围,一“飞构”一“岧巉”,展现建筑之挺拔,一“无风影摇”则写出环境之灵动,为全诗奠定幽静典雅的基调。

第二联:“群玉过林抽翠竹,双虹垂岸跨平桥。”
翠竹如美玉般穿林而出,两道虹影悬垂水岸,仿佛跨越平桥。
此联景物纷呈,色彩斑斓,既写实又写幻,巧妙融合了自然与想象,将亭周之景写得奇妙而灵动。

第三联:“烦依美藻鱼争饵,清见寒沙水满桡。”
鱼儿依附美丽的水草争食,清澈水中寒沙可见,舟桨几被水满所盈。
画面生动活泼,将视线从远山楼亭移至水下水际,表现了动中有静、水清如镜的自然美。

第四联:“莫问荷花开几曲,但知行处异香飘。”
不必细问荷花开了几重几曲,只需随处行走,自有异香萦绕。
诗末点题,以荷香之飘逸引申出诗人旷达之心境,强调感受胜于执着,抒发超然物外的哲思。

整体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寄情之作,全诗通过描绘亭台楼阁、水光竹影、鱼跃藻动、荷香暗飘等细腻画面,构筑起一个和谐美好的自然空间。在这恬淡幽静的景致中,诗人表达出对世外之美的欣赏与自得其乐的心态。诗中没有直接的抒情语句,却处处流露出一种闲适与从容,使人读后神清气爽。

诗中景象层层铺展,从亭阁到林水,从桥岸到水下,从远观到近视,再至嗅觉的香气层层推进,境界开阔而不散乱,艺术构思极其精巧。

写作特点:

  • 层次分明,移步换景:
    诗中景物布局错落有致,由亭及林,由桥及水,最后以荷香作结,展现出极高的构图技巧。
  • 寓情于景,淡中见深:
    虽未明言情感,但借助自然景物之美,表达出诗人对自然的欣赏与心灵的宁静,从容闲逸的情志油然而生。
  • 语言清新,音韵流转:
    诗句音调婉转,节奏自然,遣词虽不雕饰,却别有清润之感,体现出曾巩一贯的文风“雍容平易”。

启示:

这首作品借自然之景传达出“不求索隐,心自幽深”的人生智慧。在纷扰中保持内心的清明,在景色中体会宁静的力量,是曾巩诗中常有的主题。它启发我们:生活中不必执着于形式与细节,只要心中有静、眼中有美,哪怕身处尘世,也能感受“异香飘”的自在与淡泊。

关于诗人:

Zeng Gong

曾巩(1019 - 1083),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江西南丰)人,世称"南丰先生"。北宋嘉祐二年进士,官至中书舍人。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风古雅平正,《墨池记》《寄欧阳舍人书》等篇章以严谨的说理和醇厚的文风著称;诗歌则质朴含蓄,《西楼》"海浪如云去却回"展现壮阔意境。虽文学成就稍逊苏轼、王安石等同辈,但因其文风"醇乎其醇"(王安石语),被后世奉为"南丰文派"宗师。此外,他精于校勘,整理《战国策》《说苑》等古籍,在宋代学术史与散文发展史上占据独特地位。

Total
0
Shares
Prev
「喜雨」曾巩
xi yu · zeng gong

「喜雨」曾巩

「喜雨」偶徇一官偷禄计,便怀千里长人忧。桑问举箔蚕初茧,陇上挥镰麦已秋。更喜风雷生北极,顿驱云雨出灵湫。从今菽粟非虚祷,会见瓯窭果满篝。 曾巩 赏析:

Next
「正月六日雪霁」曾巩
zheng yue liu ri xue ji

「正月六日雪霁」曾巩

「正月六日雪霁」雪消山水见精神,满眼东风送早春。明日杏园应烂漫,便须期约看花人。 曾巩 赏析: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