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李白  

shu dao nan

「蜀道难」
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李白

赏析:

《蜀道难》是乐府旧题,李白此诗约写于天宝初年(742年)在长安时期。此时,他虽以诗名动京师,被召为翰林待诏,但其“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理想与充当文学侍从的现实角色产生了巨大冲突。他亲身感受到了仕途的险恶与朝廷的政治氛围。因此,这首诗虽极写蜀道之艰险,但绝非单纯描绘山水,而是融入了对人生仕途的深刻体验与对国家前途的隐忧,是其浪漫主义诗歌的巅峰之作。

第一段:“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啊!何其高峻,何其险恶!蜀道之艰难,胜过直攀青天!
蚕丛和鱼凫那些古蜀国的开国先王,其事跡是何等渺远难寻!从那以来四万八千年,蜀地都未与秦地互通人烟。
长安西面的太白山上只有飞鸟才能通行的路径,可以横越到峨眉山的顶峰。直到山崩地裂,五位开山的壮士牺牲,这才有了一条天梯似的栈道将险峻的山路钩连起来。

诗人以雷霆万钧的惊叹开篇,定下全诗雄放基调。他通过神话传说极度夸张的时间(四万八千岁)、空间(鸟道)概念,将蜀道置于一个神秘而荒古的时空背景中,赋予其不可逾越的崇高感和历史沉重感。“五丁开山”的传说,更增添了开辟蜀道所付出的惨烈代价。

第二段:“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上有迫使驾日之龙车也需回转的高峰,下有湍急回旋、波浪冲荡的河流。善飞的黄鹤尚不能越过,敏捷的猿猴也为如何攀爬而发愁。
青泥岭的山路是何等迂回盘曲!走上一百步就要环绕山峦转上九道弯。仿佛能摸到参星、擦过井宿,仰头令人屏息,只能以手抚胸,坐下发出声声长叹。
请问你西游入蜀,何时才能回还?这可怕的道路与险峻的山岩实在难以攀援。只听见悲鸣的鸟在古木上号叫,雄飞雌随,绕行林间。又听到子规鸟在月夜下啼鸣,使空寂的山野更添愁绪。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听到这情景就足以让人容颜失色!

此段极尽描绘之能事,从多个维度渲染蜀道之“难”。“六龙回日”“冲波逆折” 构成了上下空间的极致险阻;“黄鹤” “猿猱” 的类比,从飞禽走兽的角度反衬其高峻;“扪参历井” 则以星宿为参照,夸张地写出行人的晕眩之感。而 “悲鸟” “子规”(即杜鹃,啼声悲切,似“不如归去”)的引入,则从听觉上营造了悲凉、愁苦的氛围,将自然险阻与心理恐惧完美融合。

第三段:“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连绵的山峰离天不足一尺,枯老的松树倒挂着倚靠在绝壁之上。飞奔的急流和瀑布争相喧嚣,撞击山崖,转动巨石,其声如万壑雷鸣。
它的险峻已是如此,唉,你这远方之人为何还要来到这里呢!

诗人在此将视觉与听觉的压迫感推向极致。“去天不盈尺” 是极言其高,“万壑雷” 是极言其响。在这幅动人心魄的山水画卷面前,诗人不禁发出直白的诘问,这既是对冒险者的关切,也隐含着对追求功名利禄而投身险恶仕途之人的深沉告诫。

第四段:“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剑阁关险峻而高大,一人据守,万人难开。守关之人若是不可信赖,便会化作豺狼,据险作乱。
人们清晨要躲避猛虎,傍晚要防备长蛇,它们磨利牙齿,吮吸人血,杀人多如麻。
锦官城虽说是个快乐的地方,但还是不如早早回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我侧身向西遥望,不禁发出长长的叹息!

诗歌的寓意在此处豁然开朗。由自然之险过渡到社会人事之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的剑阁,一旦所托非人,便会从屏障变为祸源。“猛虎” “长蛇” 既是实指蜀地猛兽,更是影喻当时政治局面的凶险与官场的黑暗。最后的劝诫 “不如早还家” ,与篇首的惊叹遥相呼应,点明了全诗的主旨:无论是自然的蜀道,还是人生的“仕途”,都充满了难以预料的艰险,需要时时保持警惕。

整体赏析:

这首诗以惊人的艺术想象力,将乐府旧题发挥到极致。全诗紧扣一个“难”字,按由古及今、自宏观至微观、从自然到人事的逻辑展开。情感则由惊叹而敬畏,由敬畏而生悲愁,由悲愁转为劝诫,最后归于深长的叹息,形成了磅礴汹涌的情感浪潮。诗中三次咏叹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如同乐曲的主旋律,将全诗结构紧密串联,感情一次比一次强烈。它不仅是蜀地山川的赞歌与挽歌,更是李白对自身处境与时代命运的悲壮寓言。

写作特点:

  • 想象奇绝,夸张超凡:将历史传说、天文星象与山水险阻熔于一炉,创造出瑰丽奇崛的艺术境界。
  • 笔法多变,句式参差:语言自由奔放,大量运用散文化句式,长短交错,节奏急促顿挫,与蜀道之险峻、诗情之跌宕完美契合。
  • 寓情于景,寄托深远:通篇写景,却处处含情。将对仕途艰险的体悟、对国家隐患的忧虑,不着痕迹地融入对蜀道艰难的描绘之中,实现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高度统一。

启示:

这首作品以其永恒的艺术魅力告诉我们,真正的伟大诗篇,必然超越对具体物象的摹写,而抵达对人类普遍生存困境的象征。那高悬的“蜀道”,可以是任何时代人们面临的巨大挑战、难以逾越的障碍或内心深处的恐惧。李白在极写其“难”的同时,也以其汪洋恣肆的才情,展现了人类面对险阻时所能爆发出的磅礴想象力与不屈的精神力量。它既是一声警告,也是一曲颂歌——颂扬的是人类在认识世界、挑战极限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非凡勇气与智慧。

关于诗人:

Li Bai

李白(701 - 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诗堪称中国文学史上最璀璨的星座之一,而其中最耀眼的明星当属李白。李白将中国的古典诗歌,尤其是浪漫主义诗歌推向了顶峰,并以卓越的成就影响了古今中外一代代优秀文人。

Total
0
Shares
Prev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xuan zhou xie tiao lou jian bie xiao shu shu yun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 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 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

Next
「长相思 · 其一」李白  
chang xiang si i

「长相思 · 其一」李白  

「长相思 ·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