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泉寺」
曾巩
笑问并儿一举鞭,亦逢佳景暂留连。
青冥日抱山腰阁,碧野云含石眼泉。
蹑屐路通林北寺,落帆门系海东船。
闽王旧事今何在,惟有村村供佛田。
赏析:
这首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年间,曾巩任职福建时所作。彼时他巡察地方,游至圣泉寺,被其自然风光与人文历史所打动。圣泉寺为福州名胜,历史悠久,与闽王政权有关,寺前山水环绕,古迹犹存。曾巩借游寺之行感慨昔日王业兴衰、世事变迁,遂赋此诗,融自然之美与历史之思于一体,颇具兴怀之意。
第一联:“笑问并儿一举鞭,亦逢佳景暂留连。”
我笑着问并肩骑马的仆人,轻轻一挥马鞭,也正好遇到美景,于是暂时停下来流连观赏。
诗人以轻松的语气点出偶然遇景、驻足观赏的情景,展现出闲适的旅行心态,为下文的描绘蓄势。
第二联:“青冥日抱山腰阁,碧野云含石眼泉。”
青空高远,阳光环绕着山腰上的阁楼;碧绿的原野中,云雾缠绕着如眼珠般的泉水石孔。
本联写远景与近景兼具,以“日抱”“云含”赋予山水生动的生命气息,体现出圣泉寺自然环境的清丽与灵动。
第三联:“蹑屐路通林北寺,落帆门系海东船。”
穿着木屐的我沿着小路,走向林中北面的寺庙;寺门前系着一艘来自东海的船。
通过“蹑屐”“落帆”勾画出游者的细致行踪与寺庙通海的格局,暗示圣泉寺不仅为宗教胜地,亦为交通枢纽。
第四联:“闽王旧事今何在,惟有村村供佛田。”
闽王往昔的事迹如今已不知所踪,只剩各村的佛田还在供奉着佛祖。
诗人由景生情,转入对历史的思索。借闽王政权的消逝,叹盛衰无常,只余宗教信仰延续,表达出淡淡的感慨与无奈。
整体赏析:
这首作品融自然山水、人文历史与现实观察为一体,以“登临—观景—省事”的脉络展开。前六句通过轻松的语调与细腻的景物描写,勾勒出一幅幽静空灵的山寺图。山腰阁楼、石眼泉、林间小径、海边泊船,层层铺陈,既具视觉美感,又充满灵动气息。尾联陡转,追思闽王政权的旧事,借古讽今,将游观引向思索,映照出诗人心中“兴亡之感”与历史流转的不尽惘然。
写作特点:
- 山水与人文并举,描写灵动生动
曾巩善于将山水自然之美与人文历史相融合,在描景之中见历史,在叙事之中见情怀。如“青冥日抱”“云含石眼”皆富动感之美,极具画面感。 - 结构疏密有致,情景层层递进
从骑马而行、驻足观景、探访古寺,再到触景生情,诗人巧妙安排节奏变化,使整首诗流动而不滞,情景交融,意脉自然转折。 - 结尾以史寄怀,沉郁深远
尾联一转,古今之感顿起。“闽王旧事今何在”一句既是追怀之问,也隐含感喟时代变迁之意;“惟有村村供佛田”则暗含宗教替代政权、历史仅余遗迹的冷峻现实,展现了诗人深远的历史眼光。
启示:
这首诗让我们感受到自然景色与历史人文的交汇之美,亦启发我们在欣赏风物之时,应常怀历史之思,体察兴亡更替之理。曾巩以平实中见深情,以景物为载体,道出人生与历史的感喟之情,使人反思人世无常与精神永续的意义。
关于诗人:
曾巩(1019 - 1083),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江西南丰)人,世称"南丰先生"。北宋嘉祐二年进士,官至中书舍人。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风古雅平正,《墨池记》《寄欧阳舍人书》等篇章以严谨的说理和醇厚的文风著称;诗歌则质朴含蓄,《西楼》"海浪如云去却回"展现壮阔意境。虽文学成就稍逊苏轼、王安石等同辈,但因其文风"醇乎其醇"(王安石语),被后世奉为"南丰文派"宗师。此外,他精于校勘,整理《战国策》《说苑》等古籍,在宋代学术史与散文发展史上占据独特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