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末」
刘过
山末疏红尾尾霞,晚烟丛薄是人家。
移船更喜吹香好,枸橘药开媚浅沙。
赏析:
刘过是南宋中期著名词人,亦能诗,风格多豪放而兼有细腻。《山末》是一首五言绝句,描绘诗人晚行至山尽之处所见的山水景致与人家烟火。此诗或作于旅途中,诗人泛舟山野间,偶遇暮霞淡烟、香草花药,自然与人和谐共处的景象,内心因而生出欣喜与宁静之情。作品虽小,却寓情于景,表现出诗人心境的澄明与对自然之美的敏锐感受。
第一联:“山末疏红尾尾霞,晚烟丛薄是人家。”
山尽处霞光稀疏如尾羽轻拖,暮烟缭绕在丛草浅树之间,那些就是有人居住的人家。
这一联先以远景入画,写傍晚时分,山的尽头霞光淡淡如絮。“尾尾霞”形容霞光如柔尾般轻盈拖曳,极具画意。继而写到“晚烟丛薄”,草丛稀疏、暮烟轻绕,点出“是人家”三字,把自然之景与人居生活巧妙融合,使得这幅画面既有野趣又有烟火气息,温柔宁静。
第二联:“移船更喜吹香好,枸橘药开媚浅沙。”
刚移开小舟,忽有香风扑鼻,更加令人喜悦;岸边浅沙上,枸橘等草药开得正艳,妩媚动人。
这一联由动入静,诗人身处船上,“移船”一动之中嗅觉顿现,“吹香”既真实又暗含春意萌动之气息。末句写花草繁盛,尤其选取“枸橘”这类常见药草,开花于“浅沙”之上,竟现“媚”态,可见诗人眼中万物皆有生趣。此联情景交融,将山水间的美妙体验化作心头之喜。
整体赏析:
这首作品语言清淡自然,格调闲逸恬静,是一首具宋人田园审美的山水诗。全诗以山尽天霞、草烟人家、香花浅沙为景,由远及近、由静到动,展现了一幅温婉秀丽的晚归画面。诗中虽无宏大叙事,却极善捕捉自然细节与生活气息之间的和谐,表现了诗人对平凡之美的热爱,也反映出他内心的安宁与感怀。
写作特点:
- 结构分明,工整自然:首联写景,次联抒情,两两成对,过渡自然;
- 细节描写传神生动:“尾尾霞”“丛薄”“吹香好”“媚浅沙”,用词生动贴切,富有画面感;
- 情景交融,动静相宜:霞光与晚烟是静景,移船与花香是动态描写,使整首诗灵动而不呆板;
- 语言素雅却有味道:用语不繁复,极简之中透出诗意之丰,体现宋人诗风的淡远与灵秀。
启示:
刘过的这首山水作品给人以自然与生活和谐共处的美好感受。它启发我们,在纷繁的生活节奏中,不妨慢下来,用心去观察自然的一草一木、一花一香,也许最平常之地,正藏着诗意与喜悦。这首诗也提醒我们,美并不总在宏伟壮观中,常常藏于细微柔和之处,只待一颗敏感与静观的心去体察与感受。
关于诗人:
刘过(1154 - 1206),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人,南宋豪放派词人。终身布衣,漫游江湖,与陆游、辛弃疾交游。其词慷慨激昂,《龙洲词》存词80余首,《沁园春·寄辛稼轩》"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展豪侠气概;《唐多令》"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则于悲凉中见雄浑。诗亦遒劲,《登多景楼》"壮观东南二百州,景于多处最多愁"抒忧国之思。词风近辛弃疾而更显狂放,毛晋称"改之词跌宕淋漓,有蛟龙腾跃之势",为辛派词人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