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日雨作遣闷十绝句 · 其一」杨万里

san yue san ri yu zuo qian men shi jue ju i

「三月三日雨作遣闷十绝句 · 其一」
今年春事底匆匆,雨急风颠恼得侬。
不见一林如许笋,犹嫌三日向来风。

杨万里

赏析:

这首诗作于南宋淳熙年间。杨万里晚年多贬居岭南,生活环境并不宽裕,加之时常遇到风雨天气,心境时有郁闷不平。三月三日原本是春游佳节,民间多有上巳节踏青、临水宴饮的习俗。然而诗人却遭逢阴雨连绵,兴致被打断,于是写下十首绝句遣闷。这首是其开篇,写雨天烦闷与春事匆匆的感慨,流露出诗人面对自然时的敏感与情绪起伏。

第一联:“今年春事底匆匆,雨急风颠恼得侬。”
今年的春天怎么这样匆匆而过?急雨狂风搅得我心烦意乱。
诗人先叹春光易逝,再写风雨骤至,直白而率真,传达出节令无常带来的烦闷。

第二联:“不见一林如许笋,犹嫌三日向来风。”
连成片的竹林里都未见多少新笋生发,更可恨的是这连日的风依旧不止。
此联以“竹笋”为春天生机的象征,本应盎然生长,却被风雨阻挠,暗合诗人心中期待落空的失望。

整体赏析:

全诗仅四句,却写出了春天匆匆、风雨搅扰、心境烦闷的层次感。上联由时序写起,感叹春光易逝,风雨扰人;下联由景物入手,写竹林未见春笋,春意不显,更加加深了诗人的郁闷。

诗句看似浅白,却真实传达出诗人身处逆境时的心理状态:外在的风雨打断了节日的雅趣,内心的不满与郁结随之涌出。但与此同时,诗人并非沉溺于长久哀叹,而是以连作十首绝句的方式排遣烦闷,可见其中自解之意。

写作特点:

  • 语言直白率真
    “恼得侬”“底匆匆”等词汇口语化鲜明,读来亲切自然,充满生活气息。
  • 借景寓情
    风雨与竹笋不仅是自然现象,也成为诗人心境的外化载体,既写实景又写心境。
  • 以小见大
    仅写一日风雨,却包含了对春光流逝的慨叹,扩展到对时光易逝的哲思。
  • 章法简练
    四句成篇,不事雕饰,却有完整的起承转合结构,显示了绝句的高度凝练美。

启示:

这首诗告诉我们,自然的变化往往影响人的情绪,而生活中的不快并不值得长期困扰。杨万里以写诗遣闷,把烦恼化为文字,转瞬之间便成了艺术。对我们来说,生活中同样可以通过艺术、写作或其他方式,转化不良情绪,从而获得心境的舒缓。

关于诗人:

Yang Wanli

杨万里(1127 - 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南宋著名诗人,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中兴四大诗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官至宝谟阁直学士。他突破江西诗派的束缚,开创了活泼自然的“诚斋体”,主张师法自然,语言通俗明快而富含理趣。《诚斋集》存诗四千二百余首,《小池》中“小荷才露尖尖角”捕捉细微生机,《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莲叶无穷碧”泼洒浓烈色彩。其诗善从日常生活提炼诗意,如《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借山行感悟人生哲理。陆游盛赞“四百年来无此作”,严羽称“天地间自欠此体不得”,其诗风对后世性灵派产生深远影响。

Total
0
Shares
Prev
「白兰花」杨万里
bai lan hua

「白兰花」杨万里

「白兰花」熏风破晓碧莲苔,花意犹低白玉颜。一粲不曾容易发,清香何自遍人间。 杨万里 赏析:

Next
「雨后田间杂纪 · 其二」杨万里
yu hou tian jian za ji ii

「雨后田间杂纪 · 其二」杨万里

「雨后田间杂纪 · 其二」正是山花最闹时,浓浓淡淡未离披。映山红与昭亭紫,挽住行人赠一枝。 杨万里 赏析: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