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 · 海雁桥边春苦」
吕本中
雁桥边春苦。几见落花飞絮。
重到柳行西,懒问画楼何处。
凝伫。凝伫。十顷荷花风雨。
赏析:
吕本中一生经历了北宋灭亡与南渡的剧变,漂泊异乡多年,亲历战乱离散、世事沉浮。这首词大约作于他羁旅南方或晚年时的回忆之中。词中出现的“海雁桥”“柳行西”等地名,或是实景,或是旧游之地的化用,它们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指代,更是情感的寄托。宋代文人常借春景抒怀,但吕本中的春景带有深深的“春苦”之意。这种“苦”既来自对国破家亡的痛楚,也包含着个人生命中美好事物的消逝与不可挽回的无力感。因此,这首词虽短,却情感浓烈,蕴含着旧地重游、物是人非的深沉感伤。
上阙:“雁桥边春苦。几见落花飞絮。”
海雁桥畔,春色中透着几分苦涩。我不知多少次看见落花与飞絮飘零。
开篇即以“春苦”定下全词情感基调,将春的明媚与词人的内心反差化。落花、飞絮在宋词中常是美景与无常并存的象征,暗合词人漂泊之身与人生感慨。
“重到柳行西,懒问画楼何处。”
我再次来到柳树成行的西边,却懒得去打听画楼如今身在何处。
“重到”透出旧地重游的意味,但情绪已不复当年热烈,更多是对往事的疏离与怅惘。画楼象征往昔的繁华与人事,如今即便在眼前,也已不想追寻。
下阙:“凝伫。凝伫。十顷荷花风雨。”
久久伫立,久久伫立,只见十顷荷塘在风雨中摇曳。
上下句的重复强化了情绪的凝滞感,也像是心事无法流动的停顿。荷塘与风雨既是眼前的实景,也可能是记忆中的投影,既有清幽之美,又透出孤清的况味。
整体赏析:
这首作品篇幅短小,却有极高的情感密度。上阙以“春苦”开篇,将季节的美与心境的苦形成对照,并通过“落花飞絮”与“懒问画楼”刻画出物是人非的无奈感。下阙用反复和留白,将词人伫立远望的孤独感推向高潮,荷花与风雨的画面不仅有视觉之美,更承载着隐喻意味。
全词的高妙之处,在于情景交融:景是词人的外化情绪,情则通过景的细节显现出来;读来似乎只是在写一段春日旧游,却能让人感受到深沉的人生况味与漂泊之感。这种含蓄而有余味的笔法,正是宋词中“以小见大”“以景寓情”的典范。
写作特点:
- 分阙结构鲜明:上阙写春景与旧地,下阙凝情于荷塘。
- 虚实相生:现实景与记忆景交织,增强层次感。
- 情景交融:景为情设,情因景生。
- 语言凝练:短词却蕴含丰富意境与心理变化。
启示:
人生中的某些地方与时刻,即便再次相遇,也不一定能重现旧日的温暖与美好。人与景会变,心境更会变。我们需要接受这种变化,并学会在现实与记忆之间找到平衡。它也提醒我们,珍惜当下的每一份温情与欢愉,因为它们一旦成为回忆,就可能带着“春苦”的味道——美丽而心酸。
关于诗人:
吕本中(1084 - 1145),字居仁,号紫微,世称东莱先生,寿州(今安徽寿县)人,南宋著名诗人和理学家。作为江西诗派的重要理论家,他提出"活法"说,主张在遵循法度的基础上追求自然变化。其诗作《东莱诗集》存诗1270余首,《春日即事》"病起多情白日迟"展现圆融自然的风格,《兵乱后杂诗》则真实记录了靖康之变的时代苦难。所编《江西诗社宗派图》首推黄庭坚为宗,对宋代诗学理论影响深远。刘克庄评其诗"流转圆美如弹丸",在江西诗派向中兴四大家过渡中起到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