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浦歌 · 其十三」
李白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秋浦歌》组诗的第十三首,创作于其晚年漫游秋浦时期。此时的诗人已历尽人世沧桑,却在秋浦的山水与淳朴民风中找到了精神的慰藉。这首诗如同一幅淡雅的水墨小品,以其独特的白描手法,将自然美景与民间生活完美融合,展现了李白诗歌中少见的宁静、平和之美,体现了他对纯真人性的向往与对自然生命的礼赞。
第一联:“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清澈的绿水将皎洁的明月洗涤得更加纯净;在明朗的月光下,白鹭悠然翩飞。
此联构建了一个空灵澄澈的视觉世界。上下句顶针相连,音韵流转,意境交叠。“净”字是诗眼,它既描绘了水对月光的涤荡过程,使月光愈发皎洁,也暗示了此情此景对诗人心灵的净化作用。月与鹭,一静一动,一个高悬于天,一个飞掠于水,共同编织出一幅静谧而富有生机的月夜图卷。
第二联:“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青年聆听着采菱女子的歌声,他们一同唱着渔歌,在夜色中结伴而归。
诗人的笔触由自然景观转向人间情味。“听”字用得极妙,它生动地刻画了青年被歌声吸引、心神随之摇曳的微妙情态。这不仅是听觉的享受,更是情感的交流。“一道”与“归”,描绘了劳动结束后青年男女结伴同行的和谐场景。那回荡在夜空中的“夜歌”,是劳动的欢愉,是青春的萌动,也是生命最本真的抒情。
整体赏析:
这首诗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其浑然天成的和谐感。它实现了三重和谐的统一:自然内部的和谐(水月交融、白鹭翩飞)、人与自然的和谐(人在画中游,歌声与夜色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青年男女结伴而归)。李白以其天才的笔触,将劳动诗化,将爱情写得纯净而含蓄。在这首诗中,我们看不到丝毫的尘世烦扰与个人失意,诗人完全沉浸并融入了这片山水与人情之中,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这不仅是秋浦的夜景,更是李白心中理想的桃源。
写作特点:
- 顶针修辞与音画交响:前两句运用顶针(“月”字相连),后两句以“听”和“歌”衔接,使全诗气韵流畅,宛如一首悠扬的夜曲,实现了诗与乐的高度统一。
- 纯用白描而意境全出:通篇不加雕饰,没有典故,没有浓烈辞藻,仅用最朴素的语言进行叙述和勾勒,却营造出远超文字本身的丰富意境,展现了“豪华落尽见真淳”的至高艺术境界。
- 视角的巧妙移动:诗歌视角从俯视(水月)到平视/仰视(白鹭飞),再聚焦于岸边与湖中的人物,最后随人物一同“归”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流动的审美空间。
- 情感的热烈与表达的含蓄:诗中蕴含着青春的情愫与劳动的欢乐,但表达方式却极为含蓄蕴藉,仅以“听”和“一道夜歌归”来暗示,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启示:
这首诗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在现代社会中寻求心灵安宁的宝贵启示。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宁静与幸福,往往蕴藏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和对简单生活的真诚投入之中。李白在政治失意后,依然能在秋浦的月夜、绿水与民歌中找到精神的栖居地,这展现了一种强大的、内在的生命韧性。它提醒我们,在追逐宏大目标的同时,不应忽视身边那些微小而确实的美好——一抹月色、一阵歌声、一份淳朴的人际交往。这些最本真的事物,恰恰是滋养我们心灵、抵御生活虚无的最深沉力量。
关于诗人:

李白(701 - 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诗堪称中国文学史上最璀璨的星座之一,而其中最耀眼的明星当属李白。李白将中国的古典诗歌,尤其是浪漫主义诗歌推向了顶峰,并以卓越的成就影响了古今中外一代代优秀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