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 张路分秋阅」
万马不嘶,一声寒角,令行柳营。
见秋原如掌,枪刀突出,星驰铁骑,阵势纵横。
人在油幢,戎韬总制,羽扇从容裘带轻。
君知否,是山西将种,曾系诗盟。龙蛇纸上飞腾。看落笔四筵风雨惊。
刘过
便尘沙出塞,封侯万里,印金如斗,未惬平生。
拂拭腰间,吹毛剑在,不斩楼兰心不平。
归来晚,听随军鼓吹,已带边声。
赏析:
刘过是南宋时期著名爱国词人,一生未仕,但心系国事,主张北伐收复中原。这首作品正是他在观看将领张路分组织秋季演习之后所作。张路分为南宋名将,既有军事才干,也通文墨,是典型的“文武兼备”之人。词人以这次阅兵为契机,表达了对强军备战的激赏,同时抒发了自己心怀家国、志在北伐的理想。
上阕:“万马不嘶,一声寒角,令行柳营。见秋原如掌,枪刀突出,星驰铁骑,阵势纵横。人在油幢,戎韬总制,羽扇从容裘带轻。君知否,是山西将种,曾系诗盟。”
万马齐列却一声不嘶,只听得一声寒角响起,军令传达于整齐肃穆的柳营。秋天的原野如手掌般开阔,寒光闪闪的枪刀直指前方,战马奔腾如流星,铁骑纵横排布,气势如虹。将领身处高高的军帐之中,掌控全局的兵法与谋略尽在心中,只见他羽扇轻摇、裘带飘飘,气定神闲。你可知道,这位指挥若定的大将,正是出身山西的名门之后,昔日曾是诗会中的才俊一员。
上阕通过视觉和听觉描写展现秋阅之盛景,气势雄浑。一开始“万马不嘶”突出军纪之严,寂静中的“一声寒角”则如同号令天地,极具震撼力,烘托出肃杀氛围。接着大笔勾勒出战阵场景,刀枪如林、铁骑奔驰,描绘出排兵布阵的井然和军力之盛。中段转写主将张路分,身居油帐之中运筹帷幄,“羽扇从容”暗用诸葛亮典故,表现其自信沉着。“君知否”一问,突显这位猛将的文人气质,曾与词人结社唱和,令人敬佩的军中风采由此愈发立体而深刻。
下阕:“龙蛇纸上飞腾。看落笔四筵风雨惊。便尘沙出塞,封侯万里,印金如斗,未惬平生。拂拭腰间,吹毛剑在,不斩楼兰心不平。归来晚,听随军鼓吹,已带边声。”
他文思如泉、笔走龙蛇,挥毫泼墨之间,四座为之震惊。纵然将来可驰骋沙场、出塞万里、建功立业,佩金印如斗大小,也未必能满足他内心真正的理想。看他轻轻拂去佩剑上的尘土,那把锋利无比的“吹毛利剑”仍悬于腰间——若不能亲手斩敌立功、平定边患,他的心就永远无法安宁。天色已晚,演习方才结束,军中鼓吹声中已带有边疆的肃杀气息。
下阕转向人物内心与理想抱负的展现。开头“龙蛇纸上飞腾”写张路分书法惊人、才华横溢,不仅能领军作战,也能文采照人。“便尘沙”三句设想他未来封侯显贵,佩戴金印,却写出其志不止于荣华功名。“拂拭腰间”三句转为内在精神图景,那柄随身的吹毛剑象征着未竟的北伐大业,剑犹在、人未平、志难休。末尾“归来晚”点明演习结束时间之晚,鼓乐已带“边声”,暗示作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战争将临的沉重气息,也寄寓他希望早日收复河山的迫切心情。
整体赏析:
这首词是一幅极具动感与张力的军营图卷,也是一次文人对民族命运的深情凝视。上阕描绘了军容之整、战阵之严、将帅之雄,整肃的马队、挥洒的军刀、如流星般飞驰的骑兵,共同构成了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秋阅画面。张路分的从容指挥与诗人身份形成鲜明对比,使其形象饱满多维。
下阕则写其文采风流与英武精神,尤其“吹毛剑在,不斩楼兰心不平”一句,承接李白、辛弃疾的慷慨悲歌传统,表达了将军与词人共同的壮志难酬之痛。全词从外在军景到内在精神层层递进,充满豪情,也潜藏忧国之心,极具文学张力和历史感。
写作特点:
- 音画结合,动静交织
首句“万马不嘶”以静衬动,寂静之中一声寒角响起,视听效果极强,写出战场肃杀氛围。 - 虚实交融,笔墨雄健
虽写实景秋阅,但其中许多内容为词人借景抒情的想象构造,如“封侯万里”“不斩楼兰”等,富有理想主义色彩。 - 人物刻画丰满
张路分文武兼备之形象,通过油帐中调度、纸上龙蛇、剑下誓言三层次描写而生动可感。 - 爱国激情内敛而深沉
不直言国耻,而用“边声”“未惬平生”暗含北伐之志,词风虽豪放却情致深沉,内敛有力。
启示:
这首词以军事演练为题材,却远不止于对军容战阵的描摹。它启示我们,真正的爱国情怀,不在于空谈理想,而在于立足现实、蓄势待发的沉稳和坚毅。词中的张路分既能挥毫落纸、风雨惊座,也能佩剑出征、驰骋疆场,是“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理想人格投射。
这首词也提醒我们,每一个有志之人,即便未能亲赴战场,亦可心怀家国,用笔、用剑、用志气参战。那柄“吹毛剑”,不只是张路分腰间之物,也象征着每一个怀抱信念之人心中不熄的锋芒。
关于诗人:
刘过(1154 - 1206),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人,南宋豪放派词人。终身布衣,漫游江湖,与陆游、辛弃疾交游。其词慷慨激昂,《龙洲词》存词80余首,《沁园春·寄辛稼轩》"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展豪侠气概;《唐多令》"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则于悲凉中见雄浑。诗亦遒劲,《登多景楼》"壮观东南二百州,景于多处最多愁"抒忧国之思。词风近辛弃疾而更显狂放,毛晋称"改之词跌宕淋漓,有蛟龙腾跃之势",为辛派词人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