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 画鷁凌空」
画鷁凌空,红旗翻雪,灵鼍震雷。
叹沈湘去国,怀沙吊古,江山凝恨,父老兴哀。
正直难留,灵修已化,三户真能存楚哉。
空江上,但烟波渺渺,岁月洄洄。持杯。西眺徘徊。些千载忠魂来不来。
刘过
谩争标夺胜,鱼龙喷薄,呼声贾勇,地裂山摧。
香黍缠丝,宝符插艾,犹有樽前儿女怀。
兴亡事,付浮云一笑,身在天涯。
赏析:
这首《沁园春·画鷁凌空》是南宋抗金词人刘过在国势动荡、山河飘零之际写下的慷慨之作。词题中的“画鷁”,原指古代画有鷁鸟的战船,在此引申为象征民族气节和战斗精神的象征。词人通过大气磅礴的景象铺陈,寄寓了强烈的忧国情怀与历史沉思,同时表达了对忠义精神的礼赞,对眼前纷争的愤慨,以及对远方故土的无限思念。
上片:“画鷁凌空,红旗翻雪,灵鼍震雷。叹沈湘去国,怀沙吊古,江山凝恨,父老兴哀。正直难留,灵修已化,三户真能存楚哉。空江上,但烟波渺渺,岁月洄洄。”
画着鷁鸟图案的战船腾空而起,红旗翻卷如雪,战鼓声如雷震响江天。我叹息当年沈湘远离祖国、投江殉国,怀念那些以身殉志的古人,如今山河满含悲恨,百姓沉浸在无尽的哀思中。正直之人难以立足,清修之士也化为尘土,难道今日真有人能像传说中那三户人家一样守护国家吗?空旷的江面上,唯有渺渺烟波,岁月如水般回旋不息。
这首词上阕以雄浑壮丽的战争图景开篇,通过“画鷁”“红旗翻雪”“灵鼍震雷”等句式,渲染出如画卷般的历史场面。随即转入历史追思,提及屈原典故,“沈湘去国”“怀沙吊古”,借古抒今,满含对忠魂的敬仰与现实中忠良不容的慨叹。作者直言“正直难留,灵修已化”,质疑现实中再无坚守正道之人,最后一句“空江上,但烟波渺渺,岁月洄洄”,更是以苍茫景色映照时局,表现出历史沉浮中人的渺小与孤寂。
下片:“持杯。西眺徘徊。些千载忠魂来不来。谩争标夺胜,鱼龙喷薄,呼声贾勇,地裂山摧。香黍缠丝,宝符插艾,犹有樽前儿女怀。兴亡事,付浮云一笑,身在天涯。”
我举杯西望,徘徊不去,思索着千载英魂是否还能归来?人们却在虚妄中争夺名利,喧哗浮夸,徒逞蛮勇,震山裂地,徒有其表。端午节仍有香黍缠丝,门前插艾,节俗犹存,樽前孩童尚能怀想忠烈。世事如云烟,兴亡如梦,我苦笑释怀,只是身在天涯,心难安宁。
下阕则从“持杯西眺”转入抒情,直抒胸臆,对忠魂难归、理想难续的哀思表达得淋漓尽致。面对现实中争名夺利、浮夸喧哗的政治乱象,“谩争标夺胜,鱼龙喷薄,呼声贾勇,地裂山摧”,词人愤然揭露,直指人心浮动、实无真义。随后情绪一转,在端午节民俗的描绘中看到希望:儿女依旧在“樽前”追思忠烈,表明传统未绝、民心尚存。末句“兴亡事,付浮云一笑,身在天涯”则以旷达口吻收束全词,含蓄深沉地表现出词人虽身处异乡,但心系故国、志节不改的精神内核。
整体赏析:
整首词在布局上前紧后松、由外而内,从激昂的画面进入深沉的历史沉思,再转向抒情与现实关照。上片铺陈战争意象与历史伤痕,借屈原、楚国的典故传达忠义不被容留的悲哀;下片以抒情为主,写词人望西而徘徊,既愤慨当权者的浮夸,又寄望于民间对子孙忠魂的延续。
其中那句“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成为千古名句,不仅因其音节婉转、意境幽远,更因它蕴含了人世之间最动人的情感——对青春、友情、故国的怀恋,以及对再无可能回归的黄金时代的痛惜。在这首《沁园春》中,类似的情感同样贯穿始终,尤其是结尾“兴亡事,付浮云一笑,身在天涯”,既有看破一切的旷达,又饱含身不由己的痛苦,使这首词在悲壮中透出不甘,在沉思中闪烁不屈。
写作特点:
- 典故深远,沉郁顿挫
屈原、怀沙、楚亡等历史典故贯穿全词,不仅增强了历史感,也使情感更显厚重。 - 对比鲜明,情感丰富
开头画面雄壮、结尾却沉郁哀婉,形成情绪反差,展现内心世界的复杂与多层次。 - 寓情于景,借古抒今
通过江景、战船、红旗、香黍等意象传达内心情感,景中有情、情中有史,层层递进。 - 语调豪迈而不失哀思
语言高亢雄浑又不失细腻感伤,善于在豪迈中表达无奈,于悲愤中保持理性。
启示:
这首作品给我们的启示不仅在于它所传达的家国之思,更在于词人如何在浮云乱世中坚守内心的忠义与情怀。诗中那些关于忠魂、旧山河、烟波岁月的意象,凝聚成一种超越个人命运的精神寄托。在战乱年代,词人以酒对月、以诗慰魂,虽“身在天涯”,却不曾放弃对国家与民族的思念与忧虑。这让我们理解,真正的文化传承不仅存于典章制度,更存于每一个人心底深处的情义与执念。历史会变,山河会改,然而人的忠诚、悲悯、追思与信仰,可以穿越时间,化作永恒的诗行。正如这首词所启示我们的那样,时代可以动荡,个人可以漂泊,但精神若在,魂不必归,也早已归。
关于诗人:
刘过(1154 - 1206),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人,南宋豪放派词人。终身布衣,漫游江湖,与陆游、辛弃疾交游。其词慷慨激昂,《龙洲词》存词80余首,《沁园春·寄辛稼轩》"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展豪侠气概;《唐多令》"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则于悲凉中见雄浑。诗亦遒劲,《登多景楼》"壮观东南二百州,景于多处最多愁"抒忧国之思。词风近辛弃疾而更显狂放,毛晋称"改之词跌宕淋漓,有蛟龙腾跃之势",为辛派词人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