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轩竹」曾巩

nan xuan zhu

「南轩竹」
密竹娟娟数十茎,旱天萧洒有高情。
风吹已送烦心醒,雨洗还供远眼清。
新笋巧穿苔石去,碎阴微破粉墙生。
应须万物冰霜后,来看琅玕色转明。

曾巩

赏析:

这首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年间,当时曾巩寓居州县任上,闲居之时常于庭院观物抒怀。《南轩竹》描写的是南窗之外,一丛茂密的翠竹,作者借其清姿高节,寄托自身的精神寄望与人生感悟。诗人向以端庄清正著称,其诗文也多寓理于景,此诗托物言志,以竹写人,展现其对高洁人格、坚韧精神的由衷赞赏。

第一联:“密竹娟娟数十茎,旱天萧洒有高情。”
一丛娟秀翠竹亭亭玉立,纵然久旱无雨,依然潇洒自如,展现出它那高洁的风神。
首联写形入情,以“娟娟”形容竹之柔美挺秀,点明其数量繁茂而不杂乱。“旱天”环境设定凸显竹子不因干旱而枯槁,反而显得愈发自持洒脱,隐寓坚韧品格,展现其“高情”。

第二联:“风吹已送烦心醒,雨洗还供远眼清。”
竹叶在风中摇曳,使人心中烦扰顿时消散;雨后竹叶清新,远远望去也让眼界明朗。
这一联描写竹子在风雨中呈现的不同美态,并由景及情,写风吹拂烦心醒、雨洗眼界清,表现了竹子的疗愈力量。自然景观被人格化为抚慰人心之物,情景交融,寄意深远。

第三联:“新笋巧穿苔石去,碎阴微破粉墙生。”
新生的竹笋机巧地穿过苔石生长出来,斑驳的竹影轻轻洒落在粉白的墙上。
这一联描写竹之生长之势与光影之美。“巧穿苔石”展现其生命力与坚毅,“碎阴微破”写竹影在光中的变化,生动而有画意,展现出静谧而有生气的庭院之美。

第四联:“应须万物冰霜后,来看琅玕色转明。”
还需等到万物经霜历雪之后,再来看这如琅玕般的竹子,其色泽将更加澄明清丽。
结尾以霜雪之后的竹色更明,象征品格经受磨难后更显光华。“琅玕”是美玉,比喻竹之高洁不凡,结句寄托了诗人对品德如竹、坚韧如冰玉的理想追求。

整体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庭院竹子的细腻描写,展现了竹在不同天气、不同状态下所呈现出的高洁姿态与勃勃生机。前两联着重写竹之风姿与带来的心理慰藉,中两联描绘其成长过程与视觉之美,尾联则以“琅玕”作比,拔高主题,使之从庭前咏物升华为人格寄托。全诗结构严整,情景交融,寓理于物,既写出了竹之“静”,也写出了竹之“动”;既是对自然景物的审美赞歌,更是对人格理想的诗意呈现。

写作特点:

  • 以物喻人,托物言志。 全诗以竹为主角,不仅写其姿态与生命力,更借以象征人格的坚贞与清高。
  • 语言凝练,画面清朗。 诗中如“新笋巧穿苔石去”、“碎阴微破粉墙生”等句极富画面感,有着浓郁的宋代审美情趣。
  • 情理融合,含蓄蕴藉。 全诗表面写竹,实则贯穿对高洁品格、坚韧精神的颂扬,极具涵养深意。

启示:

这首诗启发我们:真正的高尚人格如竹,纵遭干旱霜雪,依然挺拔清朗,不改本色。面对生活中的困顿与艰难,应当如竹般坚韧、洒脱、内敛,在风雨之后愈见本真之美。诗人以竹自况,寓意修身、明志,提醒我们在喧嚣尘世中保持自持与清明,方能显出生命的琅玕光彩。

关于诗人:

Zeng Gong

曾巩(1019 - 1083),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江西南丰)人,世称"南丰先生"。北宋嘉祐二年进士,官至中书舍人。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风古雅平正,《墨池记》《寄欧阳舍人书》等篇章以严谨的说理和醇厚的文风著称;诗歌则质朴含蓄,《西楼》"海浪如云去却回"展现壮阔意境。虽文学成就稍逊苏轼、王安石等同辈,但因其文风"醇乎其醇"(王安石语),被后世奉为"南丰文派"宗师。此外,他精于校勘,整理《战国策》《说苑》等古籍,在宋代学术史与散文发展史上占据独特地位。

Total
0
Shares
Prev
「正月六日雪霁」曾巩
meng song

「正月六日雪霁」曾巩

「正月六日雪霁」雪消山水见精神,满眼东风送早春。明日杏园应烂漫,便须期约看花人。 曾巩 赏析: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