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州歌头 · 题岳鄂王庙」
中兴诸将,谁是万人英?
身草莽,人虽死,气填膺,尚如生。
年少起河朔,弓两石,剑三尺,
定襄汉,开虢洛,洗洞庭。
北望帝京,狡兔依然在,良犬先烹。
过旧时营垒,荆鄂有遗民。
忆故将军,泪如倾。说当年事,知恨苦:不奉诏,伪耶真?
刘过
臣有罪,陛下圣,可鉴临,一片心。
万古分茅土,终不到,旧奸臣。
人世夜,白日照,忽开明。
衮佩冕圭百拜,九泉下、荣感君恩。
看年年三月,满地野花春,卤簿迎神。
赏析:
南宋时期,岳飞以“精忠报国”的精神名垂青史,但却因主战立场遭权臣秦桧陷害,于风波亭冤死。直到宋孝宗时期,岳飞冤案被平反,忠魂得昭,岳王庙得以修建,成为后人凭吊英烈之地。刘过身为主战派词人,长期奔走于南宋抗金阵营,对岳飞极为敬仰。这首《六州歌头·题岳鄂王庙》正是在岳飞昭雪之后、宁宗年间写就,借凭吊岳飞之机,表达作者对这位民族英雄的无限缅怀与对奸臣投降派的愤怒谴责,同时也寄托对朝廷主战力量复兴的殷切希望。
上片:“中兴诸将,谁是万人英?身草莽,人虽死,气填膺,尚如生。年少起河朔,弓两石,剑三尺,定襄汉,开虢洛,洗洞庭。北望帝京,狡兔依然在,良犬先烹。过旧时营垒,荆鄂有遗民。忆故将军,泪如倾。”
自南宋中兴以来,众多将领之中,谁才是真正的万人英豪?岳飞即便埋骨荒野,仍然浩气长存,精神犹如在世。年少即起兵于北地河朔,身手不凡,能开强弓、执利剑,征战南北,收复重地。屡建奇功,荡涤敌寇之地,所至之处,战果辉煌。他北望中原,心忧国家,可怜奸臣未除,忠良先亡。重游旧战地,荆鄂人民仍怀念他,一提及岳将军,皆泪如倾涌。
这段写岳飞生平事迹,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勾勒出其戎马一生,英勇无敌的形象。从“万人英”起笔,便将其与中兴诸将并列高下,衬托其独步古今之伟业。“身草莽”一句既写死亡之地的寂寞,又含有“虽死犹生”之意。“年少起河朔”至“洗洞庭”,浓缩其军事生涯数十年,用典精炼、气势非凡。“狡兔依然在,良犬先烹”一语沉痛批判忠臣遭害的时代悲剧。“过旧时营垒”以下,情感从激昂转入深沉,通过百姓对岳飞的怀念,映照出英雄虽死,精神永存。
下片:“说当年事,知恨苦:不奉诏,伪耶真?臣有罪,陛下圣,可鉴临,一片心。万古分茅土,终不到,旧奸臣。人世夜,白日照,忽开明。衮佩冕圭百拜,九泉下、荣感君恩。看年年三月,满地野花春,卤簿迎神。”
谈起昔日冤案,谁能不心中悲恨交加?所谓“不奉诏”,真的是违命吗?岳飞被指有罪,而英明的君主当知他是一片赤诚忠心。古来分封之地,从未归于奸臣,暗指奸人终无好下场。纵然人世如夜,光明终会降临。如今陛下亲临岳飞陵前,身披冕服,百拜致敬,九泉之下,岳飞必能感知皇恩浩荡。每逢三月春暖之际,百花齐放,百姓如仪仿佛迎神归来,表露对英雄的无尽怀念。
这部分词意在悼念、伸张与寄望之间层层推进。“说当年事”句式朴素却直达人心,“不奉诏”以反问形式揭开岳飞案之荒唐,使忠奸黑白昭然。“臣有罪”四句以设想口吻托出“帝王若明,则忠无冤”的核心诉求。“人世夜,白日照”,象征冤案终得昭雪,黑暗被真理击破,极具抒情张力。“衮佩冕圭百拜”描绘皇帝祭祀场景,将政治庄严与百姓哀思交融,既是礼仪的恢宏描写,更是对忠魂之复位、历史之正名的强烈呼声。
整体赏析:
此词结构谨严,情感激烈,气势恢宏,是刘过代表性的政治抒怀词作。全词紧紧围绕“题岳鄂王庙”这一题目,上阕写其英雄业绩与百姓怀念,下阕叙其冤屈之事与昭雪之情,感情深沉真切,波澜起伏。词中既有“身草莽”“狡兔在”之痛,又有“白日照”“荣感君恩”之慰,悲壮中显奋发,哀思中寓期许。
借凭吊岳飞这一历史事件,刘过将对忠烈的缅怀、对奸佞的谴责、对皇恩的感激、对主战派未来的期待统一于一体,写得情理交融,深沉有力,堪称宋词中抒写历史正义与民族情怀的典范之作。
写作特点:
本词体现出刘过词风的典型特色:一是大气磅礴、词气贯通,虽为慢词,结构却严整紧凑,不显冗散;二是用典精炼自然,如“狡兔死,良犬烹”、“分茅土”等典出有据,嵌入得体;三是情感沉郁激烈而又节制有力,在礼赞、悲叹、劝慰、号召等多重情绪之间切换得当。语言古朴而峻烈,典雅而有力,是一首抒情与史论兼具的政治词章。
启示:
这首词不仅是对岳飞个人的追思与歌颂,更是对历史正义、民族气节与社会良知的深切呼唤。它提醒人们,忠诚与正直也许会被一时的权势埋没,但最终将随着时间沉淀得以昭雪、得以复位。在一个民族或国家面临分裂与外患时,更需要像岳飞那样不畏强权、不惧牺牲的英雄人物。对于今天的人来说,这首词所表达的“虽死犹生”的精神,正是对理想、信念与担当的最好注脚。
关于诗人:
刘过(1154 - 1206),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人,南宋豪放派词人。终身布衣,漫游江湖,与陆游、辛弃疾交游。其词慷慨激昂,《龙洲词》存词80余首,《沁园春·寄辛稼轩》"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展豪侠气概;《唐多令》"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则于悲凉中见雄浑。诗亦遒劲,《登多景楼》"壮观东南二百州,景于多处最多愁"抒忧国之思。词风近辛弃疾而更显狂放,毛晋称"改之词跌宕淋漓,有蛟龙腾跃之势",为辛派词人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