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怀介甫」
曾巩
江上信清华,月风亦萧洒。
故人在千里,樽酒难独把。
由来懒拙甚,岂免交游寡。
朱弦任尘埃,谁是知音者。
赏析:
这首诗作于北宋中后期,当时曾巩在地方任职。诗中“介甫”即王安石,是曾巩的同年好友、政治盟友,也是一位改革主张者。两人虽在政见上并非事事一致,但在情谊上相知相惜。这首诗写于曾巩任外期间,彼时王安石已在朝中为相或身处变动之际,诗人寄情于江景,抒发怀友之思、知音难遇之感,真挚自然。诗中既有个人情感的倾诉,也有对现实处境的反思,感情沉挚,意味悠长。
第一联:“江上信清华,月风亦萧洒。”
江面上景色果然清丽澄澈,月光下的风也格外清爽萧洒。
此联写景起兴,以“信”字表明自然之美非虚,江水清华、月风萧洒,营造出空灵宁静的意境。看似闲适,实则为情绪渲染作铺垫,为下文“怀人”蓄势。
第二联:“故人在千里,樽酒难独把。”
知交远在千里之外,眼前美酒却难独自举杯。
诗人情由景生,转入怀人。对故人的思念使得眼前美景也添惆怅,“樽酒”点出独饮之孤,酒未成欢、反添愁绪,情感真切自然。
第三联:“由来懒拙甚,岂免交游寡。”
我一向性情懒散,才识平庸,自然朋友不多。
此联自我反省,表露出诗人性格内敛、不擅交游之态,既是谦辞,也含有深意:真正的友情难得,知音尤为稀少,暗含对现实人际的感慨。
第四联:“朱弦任尘埃,谁是知音者。”
我的琴弦蒙尘已久,无人抚琴共鸣,哪里去寻一个真正懂我的人?
结句以“朱弦”象征才情或精神寄托,“尘埃”意味着被埋没、被忽视。“谁是知音者”发出对知己难求的深切呼唤,回应前文的怀人之情,将感怀升华为一种普遍的人生孤独与知音渴望。
整体赏析:
这首诗以江上之景引入,抒发对远方好友王安石的深切思念。诗人面对美景佳酿,却因无知音共赏而倍感寂寞。中间两联进一步揭示其交游不广、心性寡合的原因,尾联点明主题:人生难得一知己。整首诗层层递进,从写景到怀人,再至自况与人生感喟,语言质朴而情意真挚,诗意中带有一种温厚沉静的哲思,展现了曾巩温文中带清醒、抒情中藏理性的诗风。
写作特点:
- 起兴自然,情景交融。 首联写景实为抒情之引,使感情由自然引发,显得自然而不突兀。
- 层次分明,情感递进。 全诗四层推进:景—情—自省—哲思,结构紧凑,条理清晰。
- 语言简练,寓理于情。 不作华丽雕饰,而以平实之语写出深沉思绪,具有“辞约而理畅”的典型宋人风格。
启示:
这首诗让我们感受到真正的友情不仅是相聚时的快意,更是天涯各处仍心意相连的惦念。在喧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若能有一位真正理解自己、心灵契合的知音,便是莫大的幸福。而对知音的呼唤,亦是对孤独处境的温柔抗议。诗人借琴弦蒙尘之喻,道出精神共鸣的稀缺,也提醒我们珍惜那一份真正理解你的人。
关于诗人:
曾巩(1019 - 1083),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江西南丰)人,世称"南丰先生"。北宋嘉祐二年进士,官至中书舍人。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风古雅平正,《墨池记》《寄欧阳舍人书》等篇章以严谨的说理和醇厚的文风著称;诗歌则质朴含蓄,《西楼》"海浪如云去却回"展现壮阔意境。虽文学成就稍逊苏轼、王安石等同辈,但因其文风"醇乎其醇"(王安石语),被后世奉为"南丰文派"宗师。此外,他精于校勘,整理《战国策》《说苑》等古籍,在宋代学术史与散文发展史上占据独特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