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 日薄尘飞官路平」
日薄尘飞官路平。眼前喜见汴河倾。
地遥人倦莫兼程。下马先寻题壁字,出门闲记榜村名。
周邦彦
早收灯火梦倾城。
赏析:
这首《浣溪沙》描写的是周邦彦旅途中所见所感,风格清淡朴素,颇具“行旅词”的特征。具体创作年代未详,或为他早年出仕、往返汴京之际的作品。词人身处行路途中,身心俱疲,却因见到熟悉的景象(如汴河、榜村)而顿感欣慰,情绪于劳顿中略得慰藉。全词借景抒怀,真实自然,体现出他细致入微的观察力与清婉淡远的词风。
上片:“日薄尘飞官路平,眼前喜见汴河倾。地遥人倦莫兼程。”
黄昏将近,尘土飞扬,通往官府的平坦道路上,眼前喜见汴河宽广流淌。路途虽远,人已疲惫,不宜赶路太急。
首句写黄昏将至,尘土飞扬,官道平坦,显现出旅途末段景象。“官路”是通向官府之道,也象征仕途。见到汴河,说明已接近目的地,内心由此生出喜悦。“莫兼程”体现自我调节的从容心态。
下片:“下马先寻题壁字,出门闲记榜村名。早收灯火梦倾城。”
下马后先寻找墙上的题字,出门时悠闲地记住榜村的地名。天黑前早早点灯休息,梦中思念那倾国倾城之地。
下片写词人下马后不急于赶路,而是细致地观赏旅途风景和文化痕迹,“题壁字”指旅人留下的诗文,“榜村名”是村庄的牌示,表现词人对文化的敏感与闲适。最后一句“梦倾城”含蓄表达对梦中美人或倾国之城的思念,为整首词添上柔情。
整体赏析:
全词以旅途黄昏时分为背景,通过写景、叙事、抒情的自然过渡,营造出疲惫中夹杂慰藉、喧嚣中寻觅静谧的氛围。上片写行路所见与心理转折,动中见情;下片则静态描写,词人放慢脚步,从马下观察到夜宿梦境,展现由动至静、由外至内的节奏变化。词人以平实语调描写生活片段,却能写出心境的细微波动,表现宋代士人的精神风貌与细腻情感。
写作特点:
- 行旅题材中的“闲适”笔法
虽写“人倦”,无旅愁哀怨,更多流露从容有节制的旅途心态。 - 结构严谨,由动转静
上片写“行”,下片写“止”,由见汴河的欣喜转入宿夜之梦,情感节奏自然递进。 - 用词朴素而富意境
“题壁字”“榜村名”等寻常事物,写出文化人的生活趣味与精神寄托。 - “梦倾城”结句含蓄蕴情
无明言爱情,却因三字使全词意蕴悠长,情感含蓄,展现周邦彦婉约风格的收束力。
启示:
诗词不必总是宏大激烈,恰恰在那些看似平常的细节中,更能体现真情实感。旅途中一句“莫兼程”,不只是路程的调节,更是人生节奏的提醒。词人于行途疲倦中依然能够感受自然之美、文化之趣,说明一种更为智慧的生活态度:不被浮躁裹挟,能于平凡中体味不凡。这对于今天身处快节奏社会中的我们,依然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关于诗人:
周邦彦(1056 - 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杭州)人,北宋婉约词集大成者。元丰初为太学生,后提举大晟府,精通音律。其词富艳精工,《清真集》存词180余首,《兰陵王·柳》"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开创"沉思前事"的铺叙手法;《苏幕遮》"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写景如画。创制新调数十种,格律严谨,被奉为"词家之冠",陈廷焯称其"前收苏、秦之终,后开姜、史之始"。诗作《汴都赋》宏丽铺陈,曾受神宗赏识。影响南宋姜夔、吴文英等大家,为格律词派开山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