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
曾巩
一麾飘泊在天涯,寒食园林不见花。
唯有市亭酤酒客,俚歌声到日西斜。
赏析:
这首诗作于北宋神宗年间,曾巩宦游在外、远离故土之时。寒食节为古代重要节令,原是禁火冷食、扫墓祭祖的日子,后也演化为踏青游赏的节庆时光。诗人身处异地,无法与亲人团聚、也难以参与节俗活动,心中不免生出孤寂与感慨。这首诗即是在这种特定的节日氛围中,寄托了诗人天涯羁旅、身世飘零的思绪。
第一联:“一麾飘泊在天涯,寒食园林不见花。”
我带着官印辗转四方,漂泊在遥远的天涯;寒食时节走入园林,却见不到一朵花。
此联写诗人仕途迁转、远离故乡,在寒食佳节本应繁花似锦、亲友相聚的时刻,却只见满目萧索。一个“飘泊”字,尽显其身世流离之苦,而“园林不见花”,更反衬出节日氛围的冷清。
第二联:“唯有市亭酤酒客,俚歌声到日西斜。”
只有市亭中饮酒的客人,唱着通俗的乡曲,那声音一直传到日头西沉。
诗人本无心饮酒作乐,却无奈节日中唯一的热闹,来自市井酒徒的喧哗。此联将俗世欢乐与诗人孤独心境形成鲜明对照,也衬出内心的落寞与格格不入。
整体赏析:
这些文字以冷峻简练的笔调,描写诗人天涯漂泊、独度节日的落寞情怀。诗意以“寒食”为触发点,表达了身处异乡、缺失亲情与节俗氛围的寂寥感。前句写仕途飘零与春景的空缺,后句写民间热闹却与己无关的俗趣,两个场景一雅一俗、互为映衬,突出了诗人超然却孤独的精神状态。
全诗虽仅四句,却层次分明,起句设境、次句写景、三句转入现实、末句收束于暮色中人声渐远,情绪由淡至浓,蕴含深沉而持久的感伤。
写作特点:
- 节令与情感深度融合
诗人不直接写寒食节的习俗,而通过“园林不见花”“市亭俚歌声”反衬节日中的空虚与缺席,以景寓情,节俗气氛与人生况味交融。 - 语言简练,寓意深远
诗句短促有力,无一字多余,却层层推进、耐人寻味。一联写境界,二联写心境,于细节处显孤愁,含蓄而有力量。 - 对比手法突出情感落差
诗人将“市亭酤酒客”的喧闹与“飘泊天涯”的孤寂相对照,强化了主观情绪的表达,展现其身在闹市而心远人群的疏离感。
启示:
这首诗使人感受到节日中缺席的情感所带来的巨大空洞,也唤起了我们对“团圆”与“归属”的深切向往。诗人以冷静、简约的方式表达了浓烈的孤独与思乡之情,让人意识到,在欢乐的节日背后,总有一些漂泊异地之人独自承受着岁月的沉寂。这种情绪穿越时代,仍令人动容。
关于诗人:
曾巩(1019 - 1083),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江西南丰)人,世称"南丰先生"。北宋嘉祐二年进士,官至中书舍人。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风古雅平正,《墨池记》《寄欧阳舍人书》等篇章以严谨的说理和醇厚的文风著称;诗歌则质朴含蓄,《西楼》"海浪如云去却回"展现壮阔意境。虽文学成就稍逊苏轼、王安石等同辈,但因其文风"醇乎其醇"(王安石语),被后世奉为"南丰文派"宗师。此外,他精于校勘,整理《战国策》《说苑》等古籍,在宋代学术史与散文发展史上占据独特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