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寓居寄储太祝」
綦毋潜
自为洛阳客,夫子吾知音。
尽义能下士,时人无此心。
奈何离居夜,巢鸟悲空林。
愁坐至月上,复闻南邻砧。
赏析:
綦毋潜一生多有迁徙羁旅之苦,其诗多表达闲适自守或寄情山水的情感。本诗则不同,它以清寒冬夜为背景,寄语故人,传达羁居异地时的孤独与思友之情。诗人寄寓洛阳,思念友人储太祝,写下此诗,表达他对知音的珍视与对时人淡薄人情的失望,同时也透露出他心中淡淡的凄凉与乡愁。
第一联:“自为洛阳客,夫子吾知音。”
自从来到洛阳寄居,您就是我唯一的知音。
起句开门见山,交代诗人目前身处洛阳,寄居他乡,而“夫子吾知音”一句则感情浓烈,突出对友人储太祝的深厚情谊。诗人以“知音”称之,不仅是友情的表达,也带有对友人品格与胸襟的深深敬重。
第二联:“尽义能下士,时人无此心。”
您总是竭尽忠诚,谦逊待人,而如今的人却难有这样的心肠。
这一联进一步写储太祝的人格高尚:不仅忠义尽责,还能礼贤下士,与人为善。然而与之对照的是“时人无此心”,透露出诗人对世道人心的感慨,寄寓了对友人的赞叹与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第三联:“奈何离居夜,巢鸟悲空林。”
无奈我们分居两地,在这漫长的夜晚,就像空林中哀鸣的鸟儿一般悲伤。
诗意转折,从咏友转入抒情。“离居夜”与“巢鸟悲空林”的意象描写,把孤独与哀愁具象化。诗人如同巢中的鸟儿,在寒夜空林中哀鸣,感情真切自然,寓情于景。
第四联:“愁坐至月上,复闻南邻砧。”
我忧愁地独坐着一直到月亮升起,又听到南边邻家的捣衣声。
诗的结尾以静夜长坐、远闻捣衣声作结。月上之夜、砧声阵阵,本是寻常景象,却在诗人此刻心境中映射出凄清与惆怅,进一步渲染出思念与孤寂之情,使整首诗在宁静中见深情。
写作特点:
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却情感丰沛。綦毋潜善于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出复杂的情感世界。全诗采用对比手法,将友人“尽义下士”与“时人无此心”并置,映衬友人之可贵。诗中也善用意象,如“巢鸟悲空林”“南邻砧声”等,寄寓孤独与乡思,增强了情感的感染力。四句诗层层递进,由记友情及人物美德到孤夜抒情,结构严谨、情景交融,极具张力。
整体赏析:
这是一首寄友诗,也是一首冬夜孤愁诗。綦毋潜借思念知音来倾诉自身在异地孤独寄居的苦闷。前两句着重写人,表达对友人高尚品德的敬仰;后两句转入写景抒情,借“巢鸟悲林”“砧声入耳”等意象渲染夜深孤寂,思绪飘摇。诗人将友情的温热与人情的冷漠、夜色的静谧与内心的喧哗巧妙地对照在一起,使诗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也深刻反映了他对友情的珍视与对现实的清醒认知。
启示:
这首诗展现了綦毋潜作为唐代文人对友情的执著和对现实的敏感。他用冷静克制的笔法表达了深沉而真挚的情感,也表现出古人常有的“知音难求”的心境。在现代社会中,这样的诗作提醒我们珍惜身边真正懂得自己的人,也教会我们在孤独中保有温情与清明的内心。诗中的淡淡愁绪与深情挚意,至今读来仍令人动容。
关于诗人:
綦毋潜(QíWú Qián 692年 - 约755年),字孝通,号烟波钓徒,虔州(今江西赣州)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开元十四年(726年)进士及第,曾任右拾遗、著作郎等职,后归隐江南。其诗以描写隐逸生活和自然山水见长,风格清幽淡远,与王维、孟浩然等交游唱和。《全唐诗》收录其诗26首,代表作《春泛若耶溪》中"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等句,以空灵笔法勾勒出江南月夜的静谧之美。殷璠《河岳英灵集》评其诗"善写方外之情,趣远心静",在盛唐山水诗派中独树一帜,对后世禅意诗歌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