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店」
刘过
林深路转午鸡啼,知有人家住隔溪。
一坞闹红春欲动,酒帘正在杏花西。
赏析:
刘过一生未仕,却心系国家,多有忧国忧民、抒怀写景之作。此诗原题作《春游》,体现了他在羁旅途中对乡野生活的感悟与向往。诗中并无壮怀激烈之辞,却在细腻的景物描写中渗透着对平凡生活的珍视和诗人内心的幽微情思。此作情境自然,语意疏朗,是其诗歌中较具田园气息的代表。
上片:“林深路转午鸡啼,知有人家住隔溪。”
林子幽深,小路蜿蜒,正是中午时分,忽闻鸡鸣之声,知道那隔着溪水的地方一定有人家居住。
这两句通过“林深”“路转”勾勒出一个曲折隐秘的山间景象。“午鸡啼”并非寻常之语,而是在寂静午后中格外清晰的生活声音,点明了人烟的存在。诗人以听觉入景,由“闻鸡”而“知人”,虽未见村舍炊烟,却凭声音判断人家所在,写得极为含蓄灵动,别具诗意。
下片:“一坞闹红春欲动,酒帘正在杏花西。”
一处山坞里,春花热烈绽放,像要闹腾起来一般;在杏花盛开的西边,有一幅酒帘正轻轻飘扬,村店就坐落其间。
“坞”指山间低地或盆地,这里是春日花开的所在。“闹红”形容花色艳丽、浓烈,“春欲动”则把静态的花色化为动态的季节情绪,诗人眼中的春天仿佛正从那山坞中欢腾而出。而“酒帘”则承接上句“人家”之意象,写得更为具体生动。“杏花西”的方位描写,轻松唤起杜牧“杏花村”意象,却不刻意仿效,自有一份闲逸自然的意趣。
整体赏析:
全诗二十字,却层层递进,如设镜头,勾勒出诗人春日偶入山村、邂逅春色的过程。首联通过鸡鸣声引出人烟,含蓄传情;后联描写春色烂漫与酒旗飘扬,景中有人,花中有酒,自然成趣。
整首诗以“动静结合”为手法:林深路静,鸡啼花闹;溪水相隔,酒帘飘动。诗中既写景、亦写人、又含情,虽未正面抒发游春之意,却处处显露春游之乐。刘过惯以激昂词风著称,而此诗展现出其恬淡、细腻的一面,也印证了他诗词风格的多样性与宽广性。
写作特点:
- 起句设悬,声中见景:诗人巧用“鸡啼”破寂,声音引导视觉,使人在幽静山林中“听见”人烟,别具匠心。
- 画面流动,空间感强:“林深路转”“坞中闹红”“杏花西”层层推进,仿佛镜头推远再拉近,空间感与节奏感俱佳。
- 巧用典故,点染而不痕迹:末句暗合杜牧“杏花村”意象,但无明用旧典之痕,自成新趣,化用自然。
- 语言清新,意境空灵:用语简洁清淡,却具生活情趣与诗意美,展示出南宋晚期词风中“雅俗共赏”的倾向。
启示:
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文学写作中的一种境界:以小见大,以静衬动,于寻常景物中写出诗意世界。诗人不铺排辞藻,只凭一声鸡啼、一帘春风、一角杏花,便唤起读者心中无尽遐思。它告诉我们,诗意并不只存在于山川大泽与宏图壮志之间,更藏于乡野田间的点滴生活之中。
刘过在乱世中写下如此静雅之作,也正体现出他虽心忧国家,却仍保有一份温润柔情。这种情怀提醒我们,即便身处动荡纷扰,也可在生命的转角处,发现属于自己的“杏花西”。
关于诗人:
刘过(1154 - 1206),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人,南宋豪放派词人。终身布衣,漫游江湖,与陆游、辛弃疾交游。其词慷慨激昂,《龙洲词》存词80余首,《沁园春·寄辛稼轩》"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展豪侠气概;《唐多令》"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则于悲凉中见雄浑。诗亦遒劲,《登多景楼》"壮观东南二百州,景于多处最多愁"抒忧国之思。词风近辛弃疾而更显狂放,毛晋称"改之词跌宕淋漓,有蛟龙腾跃之势",为辛派词人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