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孤坐三首 · 其一」
杨万里
儿女齁齁鼻息声,虚堂谁伴一先生。
春寒夜静灯花落,数尽残更睡不成。
赏析:
这组诗大约作于杨万里晚年闲居乡里之时。南宋中叶,战事频仍,朝政不稳,杨万里屡经贬谪,仕途失意,回乡后多以自遣、寄怀为题材。这组诗便是这种心境的产物。诗人夜坐虚堂,面对儿女酣眠,内心却无法得到安慰,既有仕途蹉跎的失落,也有对人生孤寂的深切感受。
第一联:“儿女齁齁鼻息声,虚堂谁伴一先生。”
孩子们在酣睡中发出沉沉的鼾声,而这空旷的厅堂里,却没有人来陪伴孤坐的我。
写眼前之景:儿女安然,却与诗人孤独的心境形成反差。诗人虽为人父,却并未因家室热闹而心生安慰,反倒愈加感到孤寂与落寞。
第二联:“春寒夜静灯花落,数尽残更睡不成。”
春夜寒凉,四周寂静,只见灯芯结出的花悄然凋落。我数尽了残更的更鼓,却始终不能入睡。
转写心境:以细节——“灯花落”来烘托静夜的空寂,进一步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忧思与不眠。春寒未尽,心境无慰,孤坐更觉漫长难耐。
整体赏析:
这首诗通过春夜孤坐的场景,呈现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沉重。开篇以“儿女鼾声”对比“虚堂孤坐”,勾勒出生活中触手可及的温暖与现实孤寂的矛盾。紧接着以“灯花落”“数尽残更”这些极富生活气息的细节,将孤夜的冷清与心境的烦忧刻画得入木三分。
诗中既有日常化的描写,也有深层的感慨。儿女熟睡,家庭安然,本该是慰藉,但诗人却感到无人可共心声,表现出心灵上的孤立无援;灯花凋落,更鼓声声,夜无尽头,则进一步渲染出诗人被思绪纠缠、无法成眠的痛苦。表面写夜坐孤眠,实则寄寓身世飘零与人生无常的深层感慨。
写作特点:
- 以细节衬情
通过“鼾声”“灯花落”“残更”等细节,营造安静而孤寂的氛围,使情感更显真切。 - 对比鲜明
儿女酣眠与诗人孤坐,外在静谧与内心不安,形成强烈对照,更加凸显孤寂之情。 - 语言浅白自然
全诗用语朴素,仿佛口语,却含无限深情,展现杨万里诗风“浅中见深”的特质。 - 情境交融
夜寒、灯花、残更皆是外物,却都与诗人心境相互映照,实现了情与景的高度融合。
启示:
这首诗启示我们:生活中纵有家室相伴,但内心的孤独未必因此消解。真正的慰藉来自心灵的共鸣与精神的寄托。诗人通过写孤坐与失眠,揭示了人生中难以逃避的寂寞与忧思。对今人而言,它提醒我们学会直面孤独,将孤独转化为思考与创造的力量。
关于诗人:
杨万里(1127 - 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南宋著名诗人,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中兴四大诗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官至宝谟阁直学士。他突破江西诗派的束缚,开创了活泼自然的“诚斋体”,主张师法自然,语言通俗明快而富含理趣。《诚斋集》存诗四千二百余首,《小池》中“小荷才露尖尖角”捕捉细微生机,《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莲叶无穷碧”泼洒浓烈色彩。其诗善从日常生活提炼诗意,如《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借山行感悟人生哲理。陆游盛赞“四百年来无此作”,严羽称“天地间自欠此体不得”,其诗风对后世性灵派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