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二首 · 其二」
曾巩
水满横塘雨过时,一番红影杂花飞。
送春无限情惆怅,身在天涯未得归。
赏析:
这首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当时曾巩任福州知州,与《城南二首·其一》为同组诗。这组诗作于暮春时节,描写雨后城南郊野的自然景色,抒发诗人旅居异乡、惜春思归的复杂情感。与《其一》侧重描写静态景致、寄寓生机希望不同,《其二》更注重动态描写与情感抒发,含蓄而深沉,体现了曾巩一贯平易中见情理、含蓄中寓哲思的创作风格。
第一联:“水满横塘雨过时,一番红影杂花飞。”
春雨过后,横塘水满,夹杂着花瓣的红影随风飞舞飘落。
此联写景色之变:春雨之后,塘水盈盈,景色更显丰盈;“红影杂花飞”是指暮春时节花朵飘零,花影在水光中交错,动静结合,既有视觉美感,又带出春尽时节的飘零感,寓含惜春之情。
第二联:“送春无限情惆怅,身在天涯未得归。”
送别春光,心中无限惆怅;身处异地,仍未能归乡。
此联由景转情,点出诗人内心的情绪波动。“送春”不只是时令的终结,更寓含着人生阶段的流转与无奈;“身在天涯”呼应其远宦他乡的实际处境,“未得归”则传达了浓浓的乡思与人生漂泊的感伤。
整体赏析:
《城南二首·其二》通过对暮春时节雨后景象的描写,抒发了诗人送别春光、羁旅在外的惆怅心绪。诗歌起句以“水满横塘”营造出饱满的自然景象,次句“红影杂花飞”点出春残花落的美与哀,情景交融;后两句情感骤深,将伤春之情与思乡之意相连,化外物为内感。全诗语言自然流畅,意境清幽淡远,虽为短章,却感情丰富,韵味悠长,展现了曾巩诗歌中“清而不淡、厚而不腻”的特色。
写作特点:
- 情景交融,动静结合。 景中有情,情中带景,首联动感十足,后联抒情深沉,使整首诗富有节奏和层次。
- 对比蕴意,意象鲜明。 红花飘飞与春光将逝形成强烈对比,惜春与思归并举,赋予诗意哲理性的深度。
- 语言自然含蓄,辞淡情浓。 全诗无一豪言壮语,却句句含情,体现出曾巩诗风的婉约与隽永。
启示:
这首作品通过短短四句诗描绘了春暮时节的景象与诗人心境之间的共鸣,启发我们:人生如春,盛时易逝,唯有珍惜当下与归属之情,方可慰藉惆怅之心。诗人虽身处“天涯”,却不失对自然之美与生命流转的细腻感受,这是文人内心韧性与温度的体现。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情感不需要高声表白,细水长流、情景互映,才最打动人心。
关于诗人:
曾巩(1019 - 1083),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江西南丰)人,世称"南丰先生"。北宋嘉祐二年进士,官至中书舍人。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风古雅平正,《墨池记》《寄欧阳舍人书》等篇章以严谨的说理和醇厚的文风著称;诗歌则质朴含蓄,《西楼》"海浪如云去却回"展现壮阔意境。虽文学成就稍逊苏轼、王安石等同辈,但因其文风"醇乎其醇"(王安石语),被后世奉为"南丰文派"宗师。此外,他精于校勘,整理《战国策》《说苑》等古籍,在宋代学术史与散文发展史上占据独特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