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乱后杂诗」吕本中

bing luan hou za shi

「兵乱后杂诗」
蜗舍嗟芜没,孤城乱定初。
篱根留弊履,屋角得残书。
云路惭高鸟,渊潜羡巨鱼。
客来阙佳致,亲为摘山蔬。

吕本中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代安史之乱后不久。当时兵火未熄、民生凋敝,许多文人经历了国家动荡与家园破碎的现实。綦毋潜目睹战乱后的残破景象,感慨于昔日繁华化为断垣残壁,同时也对人心归复、和平重建寄予希望。这首诗正是在乱后初定、百废待兴之际所作,是他沉痛却不失温情的生命记录。

第一联:“蜗舍嗟芜没,孤城乱定初。”
简陋的房舍已被杂草湮没,孤零零的城池刚刚经历战乱,百废待兴。
诗人以“蜗舍”自喻,既写出居所的破败,也映射自身的困顿。用“芜没”一词,直观展现了战争带来的荒凉景象,“乱定初”更揭示此刻仍未完全安定的背景,奠定全诗沉痛、哀伤的基调。

第二联:“篱根留弊履,屋角得残书。”
篱笆根下还遗落着破旧的鞋子,屋角里偶然翻出了几本残破的旧书。
这两句细节描写极具生活质感,表现战后遗迹,既是实景写实,也寄寓诗人从废墟中试图寻找精神寄托之意。“残书”不仅指书籍的残损,也象征文化与知识的断裂,但“得”字透露出一丝慰藉与珍惜。

第三联:“云路惭高鸟,渊潜羡巨鱼。”
仰望天际,只觉羞于飞不过高空之鸟;深自沉潜,又羡慕那在深渊中自得的大鱼。
这一联以鸟与鱼作比兴,表达诗人对脱困自由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自我局促、不得志的惆怅。诗人自感才志高远,却因时局限制而怀才不遇,是自伤亦是自省。

第四联:“客来阙佳致,亲为摘山蔬。”
有客来访,无以款待,只得亲自前往山间摘些蔬菜以相迎。
结尾转入情感细节,以朴实之举抒写真情。“阙佳致”是物质贫乏的写实,“亲为”却充满温度。战乱之后的人情未冷,诗人以山蔬相待,反见真诚。这一联在凄苦中见人情之暖,是全诗的精神光点。

整体赏析:

全诗以战乱后的个人居所为切入点,层层展开,从荒废之境到心理感受,再到与客互动,构成了一幅乱后生活图景。诗中既有对环境的实写,如“芜没”“弊履”“残书”,也有对心境的内写,如“惭高鸟”“羡巨鱼”。最后以山蔬待客作结,在简朴中点出真情。全诗语简意丰,哀中有温,荒凉中带希望,表现了诗人在困境中的坚韧、节操与温情。

写作特点:

  • 以小见大,寓情于景
    诗人通过对一处破败居所的描写,折射整个社会的战后创伤。物象虽小,却具有时代共鸣。
  • 细节描写真实生动
    “弊履”“残书”等细节真实可感,具有很强的画面感与生活气息,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 善用比兴以寄志
    “高鸟”“巨鱼”象征着才情与抱负,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和理想归宿的渴望。
  • 结尾转折,感情收束
    以山蔬待客的画面收束诗意,不仅展示诗人清贫生活,更强化了人情之暖与自身品格。

启示:

这首诗不仅是对兵乱后现实生活的写照,也是一种精神的自白。它启示我们,即便身处困境,仍应保有人格的真诚与生活的温度。在断壁残垣之中,诗人依然留有书香与人情,正如在废墟中仍能开出希望之花。更重要的是,这种在逆境中保有精神价值的姿态,为后人树立了一种有尊严、有温度的生命立场。

关于诗人:

Lv Benzhong

吕本中(1084 - 1145),字居仁,号紫微,世称东莱先生,寿州(今安徽寿县)人,南宋著名诗人和理学家。作为江西诗派的重要理论家,他提出"活法"说,主张在遵循法度的基础上追求自然变化。其诗作《东莱诗集》存诗1270余首,《春日即事》"病起多情白日迟"展现圆融自然的风格,《兵乱后杂诗》则真实记录了靖康之变的时代苦难。所编《江西诗社宗派图》首推黄庭坚为宗,对宋代诗学理论影响深远。刘克庄评其诗"流转圆美如弹丸",在江西诗派向中兴四大家过渡中起到关键作用。

Total
0
Shares
Prev
「如梦令 · 海雁桥边春苦」吕本中
ru meng ling · hai yan qiao bian chun ku

「如梦令 · 海雁桥边春苦」吕本中

「如梦令 · 海雁桥边春苦」雁桥边春苦。几见落花飞絮。重到柳行西,懒问画楼何处。凝伫。凝伫。十顷荷花风雨。 吕本中 赏析: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