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王安石

bei shan · wang anshi

「北山」
北山输绿涨横池,直堑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王安石

赏析:

这是王安石晚年退居钟山之后的作品,当时他已辞相归隐,摆脱了政务的纷扰,寄情山水,性情平和。这类山水绝句,往往将自然拟人,写得灵动而富于情致,是其晚年诗风清丽淡远的代表。诗人身处幽静之地,面对北山春景,心情悠然,借山水写心境,于细微处寄托人生感怀。

第一联:“北山输绿涨横池,直堑回塘滟滟时。”
北山的浓绿仿佛源源不断流淌进池水之中,春水上涨,或直或曲的池塘在阳光下泛起粼粼波光。
这一联纯写景物,却极富情意。山“输绿”给池,是拟人化的写法,把本静态的山写得仿佛在主动给予,绿意满溢,生机盎然;而池水则“涨”,顺势承接山之绿,水面或直或曲,光影摇曳,“滟滟”二字生动地写出春水波光粼粼的动感,整联构图开阔,景物和情绪融为一体,层次分明。

第二联:“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因为坐得太久,便一朵一朵细细数着飘落的花瓣;起身后又慢慢地寻觅着芳草,所以归家已经很迟了。
后联转为写人,描绘诗人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细数落花”,是静坐之久后的无所事事中生出的乐趣,“缓寻芳草”则是行走中仍沉浸于自然美景。这一联将“因坐久”与“得归迟”这一因果关系错落排列,使语言更具自然起伏的节奏。诗中动作轻柔,节奏迟缓,展现出诗人内心的安然与宁静,也暗合了退隐之后的恬淡生活。

整体赏析:

这是王安石晚年山居诗中的代表作之一。全诗以春日北山景色为背景,写诗人身在其间的感受与反应。首联写景,将山水赋予灵性,山主动“输绿”,池水“滟滟”,动态与静态结合,构建出一个和谐统一、生机盎然的自然空间。第二联写情,不直抒胸臆,而以“数花”“寻草”两个细节展现诗人的神态与心境,所写皆是小事,却意味深长,折射出人生归隐后的从容与超脱。

诗中情景交融,虚实相生,且全篇对仗工稳,用词简练却不失婉转含蓄。虽是小诗,却富于画意与哲思,展现王安石诗艺的精妙与成熟。

写作特点:

  • 拟人化写景,赋物以情:
    诗中“输绿”“滟滟”等词语将自然物象人格化,使山水充满生动活力,既写出了春景的盎然,也暗寓诗人内心的感通。
  • 情由景生,静中见动:
    诗人并未直接抒情,而是通过静坐、数花、寻草等动作将内心的安闲宁静表现出来,情绪自然流露,境界空灵深远。
  • 工整对仗,错落有致:
    全诗四句皆成对偶,尤以后两句句式精巧,结构富于变化,一句因后置、一句果先出,增强语言节奏感,也显得情趣悠长。
  • 情境融合,画面感强:
    诗中所描绘的北山春景具有极强的画面感,色彩明艳、节奏舒缓,既具静态之美,又有动感意趣,是“写景如画”的佳作。

启示:

这首作品传达出一种退居之后的生活美学——与自然融为一体,在最平凡的山水之间寻找内心的和静与自由。诗中不言政治、不诉哀伤,却在花落草生、山水盈盈之中映出诗人心境的清澈与恬淡。这首诗告诉我们:真正的宁静并非逃避尘世,而是学会在看似平常的生活中,以一颗澄澈的心,感知万物的灵动与人生的丰盈。

关于诗人:

Wang Anshi

王安石(1021 - 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与文学家。作为"熙宁变法"的核心人物,其文学创作同样彰显改革家的锐气与哲思。文章如《答司马谏议书》锋芒毕露,政论《读孟尝君传》以八十八字颠覆传统史观。诗歌尤见功力,早年《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尽显壮志,晚年"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更是宋诗炼字典范。即便在词作中,《桂枝香》的怀古苍茫亦开苏辛先声。朱熹虽政见相左,仍叹服"荆公绝句妙天下",其《临川集》千余篇诗文,堪称北宋士大夫精神的巅峰写照。

Total
0
Shares
Prev
「葛溪驿」王安石
ge xi yi

「葛溪驿」王安石

「葛溪驿」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王安石 赏析:

Next
「归庵」王安石
gui an · wang anshi

「归庵」王安石

「归庵」稻畦藏水绿秧齐,松鬣初乾尚有泥。纵蹇寻冈归独卧,东庵残梦午时鸡。 王安石 赏析: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