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兰花」杨万里

bai lan hua

「白兰花」
熏风破晓碧莲苔,花意犹低白玉颜。
一粲不曾容易发,清香何自遍人间。

杨万里

赏析:

《白兰花》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描写自然景物的小诗之一。杨万里生性好游、喜爱自然,常于日常景物中寄托审美感悟。这首诗应作于他闲居或出游时见白兰花而有感而发。白兰花在宋代被视作清雅之花,不似牡丹的富贵,也不似桃李的张扬,而以高洁、素雅著称。诗人通过花的清姿与幽香,折射出自己追求恬淡、纯粹、不事张扬的人生态度。

第一联:“熏风破晓碧莲苔,花意犹低白玉颜。”
清晨的南风轻拂,碧绿的苔藓随之摇曳,而白兰花却依然含蓄低垂着,宛如白玉般清丽的容颜。
首句交代背景,“熏风”与“碧莲苔”营造清新气氛,映衬白兰花的静美。诗人以“白玉颜”形容其素洁的花色,突显高雅纯净的气质,同时“犹低”一词,表现出花的谦和内敛。

第二联:“一粲不曾容易发,清香何自遍人间。”
她从不轻易展露笑颜,但那幽雅的清香,却早已弥漫在人间。
这里以“粲”写花开之态,强调白兰花的矜持与难得。然虽姿态含蓄,却以香气传世,“遍人间”点明其影响之广,暗寓真正的美德与高洁并不在于外显张扬,而在于内涵的浸润与长远。

整体赏析:

这首诗以清丽自然的笔触,描绘出花的姿态与神韵。全诗仅二十余字,却勾勒出一幅晨风拂苔、白花初绽的画面。杨万里善于赋予自然景物以人格化的气质,这里白兰花既有谦逊的“低颜”,又有不事张扬而自香的品质,寓意文人之高洁与品格之独立。诗歌兼具画意与哲理:白兰花不以艳丽争春,而以幽香沁人心脾,正是诗人所推崇的自然之美与人文之德。

写作特点:

  • 以景衬情,清雅脱俗
    借“熏风”“苔藓”等背景衬托白兰花的素洁,体现了以景写物、以景寓情的手法。
  • 拟人化描写,赋予花以性格
    “犹低”“不曾容易发”让白兰花仿佛有羞涩的性情,使花的形象更具人文意味。
  • 对比与反衬
    不以“盛开”取胜,而突出其“不易发”;不靠艳色,而胜在“清香遍人间”,形成反衬之美。
  • 语言简洁精炼,寓意深远
    短短四句,既写姿态、又写香气,还蕴含人格理想,显示杨万里以小见大的艺术匠心。

启示:

白兰花之美,在于内敛与清香。它启示人们:真正有价值的品格与美德,并非外在张扬,而是能在不声不响中滋润人心,潜移默化地感染他人。杨万里借花寓意,表达自己对淡泊宁静、独立高洁生活理想的追求。对今天的人来说,这种“清香在人间”的精神,正提醒我们在喧嚣尘世中保持真纯与自守,以不张扬的力量,去影响世界。

关于诗人:

Yang Wanli

杨万里(1127 - 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南宋著名诗人,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中兴四大诗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官至宝谟阁直学士。他突破江西诗派的束缚,开创了活泼自然的“诚斋体”,主张师法自然,语言通俗明快而富含理趣。《诚斋集》存诗四千二百余首,《小池》中“小荷才露尖尖角”捕捉细微生机,《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莲叶无穷碧”泼洒浓烈色彩。其诗善从日常生活提炼诗意,如《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借山行感悟人生哲理。陆游盛赞“四百年来无此作”,严羽称“天地间自欠此体不得”,其诗风对后世性灵派产生深远影响。

Total
0
Shares
Prev
「早谒景灵宫」杨万里
zao ye jing ling gong

「早谒景灵宫」杨万里

「早谒景灵宫」夜雪犹飘天目峰,晓晴先暖太清宫。云翻孔雀金花碧,日射鸳鸯玉瓦红。百辟焚香官柳影,一鸦飞立殿檐东。仰瞻九圣联龙衮,万岁千秋对昊穹。 杨万里 赏析:

Next
「三月三日雨作遣闷十绝句 · 其一」杨万里
san yue san ri yu zuo qian men shi jue ju i

「三月三日雨作遣闷十绝句 · 其一」杨万里

「三月三日雨作遣闷十绝句 · 其一」今年春事底匆匆,雨急风颠恼得侬。不见一林如许笋,犹嫌三日向来风。 杨万里 赏析:

You May Also Like